“师生同获丁玲文学奖。”时至今日,两年前的一场“文学盛宴”,仍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津津乐道。
渡澜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2020年12月,她与该学院教师安宁同台领取了丁玲文学奖。去年,渡澜获得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今年暑假,渡澜的新书《傻子乌尼戈消失了》出版。“如果没有安宁老师,我或许永远都不知道窗外有这样一个文学世界。”渡澜说,她在“大学写作”课上受到安宁的点拨与鼓励,让她的文学创作有了“引路人”。
安宁是教师作家王苹的笔名,她至今已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出版图书26部,培育出了渡澜、苏热、田逸凡、艾嘉辰等优秀本科生、研究生作家10余名,发表作品60余篇,推动学生从文学爱好者成长为文坛新星。
“如此文学成绩的取得,既是青年的成长,也属于文学教育的成功。”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魏永贵说,自建校以来,内蒙古大学涌现出了一批像温小钰、鲁歌等专注于教学科研又拥有文学情怀的教师,他们身体力行参与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教育活动。“在长期文学教育实践探索中,学院逐渐生成独具特色的文学创意写作和情境体验课堂,形成了师生教学和实践相长的良好氛围,营造出良好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生态。”魏永贵说。
传统文学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写作指导,学生不敢或不会写作,导致对文学创作缺乏共情与理解,对文学作品缺乏创造性借鉴与利用。要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着眼建设优质课程群,对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培育。
学院以“基础写作”课程为核心,以“文学理论”等文学类课程为辅助,在常态化教学中设置“朗读者”“一千零一夜”等4个环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和沉浸感;坚持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写作教学理念,教师和作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作辅导,并将优秀作品推荐发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潜能,形成写作—发表—写作的良性循环。同时,学院成立创意写作中心、话剧社等,开办创意媒体工作坊,组织文学讲坛、写作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写作氛围。
如何将文本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彻底解决文学教育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痛点,也是一个棘手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内蒙古大学英文首字母缩写为“IMU”,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自2009年起开创性推出“IMU剧影力”话剧展演活动,融知识于舞台,在沉浸式话剧体验中感受经典魅力,激发创新活力,使课外文学活动成为思维与灵感绽放的舞台。
今年是内蒙古大学建校65周年。由“IMU剧影力”系列话剧指导教师鄢冬担纲编剧、集结全校优秀学子的献礼话剧《桃李湖畔》正在如火如荼排演。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0级学生赵天祺是本剧的女主角,她坦言通过参演加深了对舞台表演的理解,能帮助自己更好学习专业。法学院2021级学生恩和宝英认为,“虽然没有专业背景,但在参演中领略到了校园话剧的魅力,师生在互动中可以分享思考与感悟,实现共鸣”。
“通过互动性、启发性较强的育人实践,真正起到以文育人、以艺铸魂的作用,使得文学教育理论融于实践,从而取得最佳的感染力。”鄢冬说。
厚积而薄发。多年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校内多形式搭建优质平台,校外多层面拓展学生实践基地,多措并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文学育人实践渐已呈现出“融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于一体,集阅读鉴赏批评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良好态势,发现并培养出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学创作新人,形成备受关注的“内蒙古大学师生作家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