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内蒙古民族大学
扎根北疆办大学 培根铸魂育英才
陈永胜 赵东海

    内蒙古民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祖国边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与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恪守“博学明理 崇德至善”的校训,坚持“务实、创新、开放、特色”的办学理念,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优异成绩。

    擎旗领航,党建思政汇聚奋进合力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真学真信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干部作风更加扎实,担当敬业精神持续提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格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10年来,学校狠抓思政工作,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校师生思想健康向上,工作全力以赴,学习氛围浓厚。10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万余名,发展党员近8000名。学校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五化协同、大抓基层”,实施“对标争先”建设,开展“三抓三促进”提质升级行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最强党支部”占比达到35%。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积极构建“党建+”模式,基层党组织在学校重要工作或重大任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愈发突出,共产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党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学校认真落实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纳入“十三五”“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切实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与通辽市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科左中旗共建“民族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获批国家教育部门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分别入选自治区级示范课程、示范中心。

    学校实施有助于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每年9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对师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在师生心灵深处,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满民大校园。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14年学校附属医院和蒙医药学院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7年和2022年,蒙医药学院和附属医院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培根铸魂,人才培养成绩突出

    学校实施“二三四五”课改工程,打造新型师生学习共同体,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学习模式,打造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与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合作,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师范生协同培养。对接行业与产业需求,打造校地企协同育人共同体,与中软国际、中关村软件园等14家企业共建专业18个、实训基地14个、课程174门,引进行业企业教师63人,聘用行业企业教师275人,为学生营造了工厂化的学习环境。主流媒体报道学校人才培养成果30余次。学校获批国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56个,被评为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优秀单位、被国家教育部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评为智慧教学试点项目高校。

    10年来,学校7个专业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建成内蒙古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国家教育部门“四新”建设项目9项,获批化学国家实验室示范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计算机应用课程虚拟教研室等5个国家教学平台。获评国家优秀教育工作者、自治区级教学名师等9人,教学团队4个;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奖24项,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实施‘二三四五’课改工程,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填补了本届国家教学成果奖内蒙古自治区本科高校的空白。

    聚力突破,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

    10年来,学校始终将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作为硬核目标和基本任务,2010年和2017年学校列入自治区级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蒙药学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2021年学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成功获批,同时获批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

    学校中药学优势明显,2016年被确立为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的第一批省级“一流学科”。2019年作物学和民族学被确立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021年世界史学科被确立为内蒙古自治区提档升级学科,2022年世界史和作物学增补进入内蒙古自治区提质培育学科建设行列。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增设应用型学科。2014年新增教育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2015年新增中医硕士;2017年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医学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学校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17个;2017年新增体育、临床医学、中药学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1年新增法律、新闻与传播、艺术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专业学位点达到13个。

    守正创新,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攀升

    学校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类科研激励机制,激发全校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10年来,获批国家项目389项,科研经费总计近8亿元。

    学校现有重点科研平台43个。2019年获批“蒙药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现学校国家科研平台零的突破。2020年获批“中药(蒙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2022年,学校与自治区社科联共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普及重点实验室”。

    10年来,学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4584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35部;授权专利414项,其中9项成果鉴定等级为国际领先,1项成果荣登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十大新闻。学校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团队)助力乡村振兴、为企业开展难题攻关和技术服务。玉米团队研发的“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连续4年被遴选为自治区农业主推技术,2021年被遴选为全国主推技术。中药材团队起草11项蒙药材种植自治区地方标准。内蒙古乡村振兴研究基地(东部)承担的国家应急项目“奈曼旗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打造“奈曼方案”。

    引育并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原则,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原则。10年来,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159名增加到591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占比由14.98%增加到45.39%,学校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教师队伍发展稳定,发展势头良好。学校开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取得了新突破,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1支,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59人次,其中院士5名、社科院学部委员2名、国家杰青1名。    

    十年耕耘,师资队伍建设硕果累累。目前,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5名;国医大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2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3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团队10个、领军人才1人;获得省级以上其他荣誉称号、奖励近百人。

    “标本兼治”,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持续改善

    为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环境,学校加大力度,标本兼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一方面,学校配合自治区和通辽市,积极推进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区综合改造项目。该项目建设占地面积2289亩,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1亿元,采取PPP模式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分两期建设完成,由通辽市统一验收合格后,交付学校使用。截至目前,一期项目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9.7万平方米的17栋单体建筑均已完成结构施工,累计完成投资13.4亿元。二期项目正在有序向前推进。

    另一方面,学校多方筹措资金,硬化、亮化、绿化现有校区校园环境,10年来,学校累计投资约10.6亿元,新增校舍建筑面积约22.67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7.4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约1.3亿元,完成400多项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工作;累计投资约0.3亿元,成功构建了覆盖校区的万兆有线校园网络及覆盖全部教学楼宇和学生公寓的无线校园网络。

    踔厉奋发,砥砺向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民族大学将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区域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添砖加瓦,再立新功。

    (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陈永胜 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赵东海)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内蒙古民族大学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10/13/04/ZGJYB2022101304_b.jpg 04 中国教育报 5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