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初,高校一般会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总结表彰。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很多高校都组建了红色社会实践团队,带领大学生到红色资源点参观学习、宣讲理论和走访调研,把红色社会实践作为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但笔者在调研中却发现,有些高校的红色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这种现象应引起有关高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积极改进。总结部分高校的成功经验,可尝试借鉴如下三种实践模式: 构建“研读—参观—讲解—共议”的社会实践模式,变换形式,推动“红色追梦”社会实践走心。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等“红色追梦”社会实践是许多高校的常规选择。高校实践团队带领大学生参观革命旧址、历史博物馆、红色纪念馆,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则无法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变换单一听讲解的形式,探索构建“研读—参观—讲解—共议”的“红色追梦”实践模式,即所有实践团成员提前研读各参观场馆涉及的红色故事,在此基础上再去实地参观学习。结合提前研读和现场参观,让实践团成员由“参观员”变为“讲解员”,轮流进行现场讲解,然后共议分享、点评作结。在“红色史料我来读、红色足迹我来走、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人物我来学”的情境体验中,让红色社会实践切实走心。 构建“集体备—分散讲—互动答—群众评”的社会实践模式,变换主体,推动“红色宣讲”社会实践走实。当前高校均在校内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实践育人成效看,高校还应主动走出去,带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走出校门开展“红色宣讲”。变换宣讲主体,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变“学生听”为“学生讲”,探索构建“集体备—分散讲—互动答—群众评”的“红色宣讲”实践模式。让大学生通过“青年大讲堂”“两会观察”“百年党史我来讲”“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平台进行宣讲,尤其是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面对面、小范围、互动式、接地气的宣讲,既把党的好政策送入寻常百姓家,又在实践中检验巩固理论学习效果,做到知行合一。 构建“校内学—校外研—校地共建”的社会实践模式,变换思路,推动“红色调研”社会实践走深。高校应发挥好人才优势,紧紧围绕如何将红色资源发掘好、利用好,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红色调研”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把自身专业所学与革命老区发展之需紧密结合起来。红色社会实践团队可不限时间,根据课题需要进行驻地调研。以“搜集遍阅史料—实地走访考察—红色人物访谈—政府支撑保障”的方式,对地方红色资源点对点地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帮助老区人民打造红色精品展陈,开发红色旅游景点。同时,注重用好网络阵地,广泛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将红色调研实践成果充分展示出来。这样,既能指导当地发掘利用红色资源助力经济发展,联合地方共同打造红色社会实践育人基地,还能帮助学生完成个人学术研究。以上三种实践模式各有特色。持之以恒启润爱党心、砥砺爱国志,高校将能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