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文化进校园 |
随着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工作措施针对性持续增强,“大思政”工作呈现出强落实、见成效的良好态势。山东协和学院以“宏观设计、中观细化、微观落地”思维,探索构建了课程全面覆盖、元素全系贯通、载体全域构建、责任全员担当、培养全线推动、成效全程监测的“六全”育人格局,全面明确课程要求、全员责任、思政主线,大力推动资源集成、场域拓展、评价创新,发挥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育人合力,实现了育才与育人的高度统一。
确立“一体化”育人目标,实现课程全面覆盖
育人目标是制定专业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和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课程思政教学以价值塑造为统领,旨在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保证育人目标的衔接性和整体性。
山东协和学院增强一体化理念和意识,出台《课程思政实施要求》,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5个方面,确立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密切结合的“五维20条”育人总目标,不同的专业课程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结合自身特点设计专业育人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所有课程和环节根据课程性质确定具体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保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相互反馈与调节,充分保障毕业要求的达成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构建“融合性”内容体系,实现元素全系贯通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山东协和学院按照“挖掘、提炼、融入”的思路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合,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要求所有教师厘清所需教学资源与学生既有知识结构及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挖掘符合专业课程定位的思政素材,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其次,遵循专业课程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点,对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准确提炼,在确保元素提炼遵循价值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精确找出思政元素嵌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切口,以小见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后,注重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设计,坚持课程思政教学中适应性、递进性、衔接性的重要原则,研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立课程思政操作规范,为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提供基本遵循。
优化“整体性”资源平台,实现载体全域构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化思政资源平台是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深化的必要保障,是课程思政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山东协和学院开创性地通过实施“校内整合、校校协同、校外拓展”方式,优化“整体性”资源平台,实现载体全域构建,发挥协同效应,形成整体育人合力,实现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首先,做到校内深度整合,打造校内课程思政资源平台。依托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思政政策法规、热点、理论、案例、素材、学科思政、示范课等课程建立思政资源库;重视软环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育人环境,形成渗透育人的“环境思政”;发挥孵化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形成“实践思政”。其次,联合其他高校成立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组建课程思政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在学科、师资、课程、教学、课题攻关等方面加强协作,各校打通网络壁垒,线上资源互相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活用社会资源,拓展校外课程思政资源。各校依托驻地红色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思政教育资源,搭建校外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山东协和学院建立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102个,拓展了思政育人空间。
打造“联动型”师资队伍,实现责任全员担当
教师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实现思想上的成熟以及道德上的完善。
山东协和学院在重新认识与论证新时代高校教师作用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所有教师都担负着育人职责,教师相互协作是同向同行育人的核心和关键。学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打造“联动型”师资队伍。一是采用“校内校外组合、专职兼职组合”的方式打造思政教师梯队,定期召开思政工作交流会或教学研讨会,深刻吃透国家政策、准确掌握社会需求,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提供精细化服务。二是制定校领导、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的监督责任清单,对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学习、教研活动、课堂教学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来优化思政教师队伍。三是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平台,加强思政教师、党政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的交流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耦合“多元化”育人渠道,实现培养全线推动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一名教师的思政,不是若干门课“孤岛式”教育教学的思政,也不是止于课堂、囿于线下、限于校内的思政。构建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须突破时间、空间、地域局限,寻求多元化课程思政育人渠道。
山东协和学院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度耦合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社团建设、社会实践等多元化课程思政育人渠道,实现培养全线推动。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课堂教学各环节“联动互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好教学设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案例教学、研讨教学、项目学习、情景模拟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在培养目标上的同向同行、培养环节上的无缝衔接、培养模式上的有机统一。二是发挥线上教学优势。建设微信、微课、微APP“三微”网络平台,整合互联网的优质资源,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通,实现线上线下多空间“共思政”、课内课外各时段“同育人”。三是重视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独创性地开展协和大讲堂、南丁格尔志愿服务、红色筑梦之旅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认识世界、勇于探索、锤炼意志。
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实现成效全程监测
课程思政评价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关乎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成效,是践行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
山东协和学院坚持“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结合的原则,既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情况,又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情况。课程思政评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课程期末考核+课堂限时测试+课堂讨论+课后拓展学习情况反馈”的“全过程”学习评价体系,合理设置各评价过程的权重,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成效全程监测。同时,将思政育人要求纳入教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教学督导“督、导、评”,以教师同行互审互评、专家深度点评、学生全面评教等方式从师德师风、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专业和思政内容融合、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创新等方面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综合情况进行多元化、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考核评定体系。
山东协和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实现了育人目标由育才为重向育人育才并重的转变、育人课程由思政课程主导向所有课程覆盖的转变、育人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全员参与的转变、育人资源由分割离散向高度集成的转变、育人场域由校内小课堂到全时空大课堂的转变、育人成效由单一评价模式到多元化评价机制的转变,真正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了课程铸魂育人效果,有力支撑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李风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