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9日 星期四
发挥教育的积极变革力量
共创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崔保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发布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是该组织2019年发起的“教育的未来”全球倡议的主要成果,汇集了全球众多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日前,该报告中文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引发了我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对于教育使命的再认识、再思考,开启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重要对话。

    报告站在全人类彼此和睦共处、人类社会持久和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敏锐地捕捉当下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未来30年教育发展与变革趋势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原创建议。报告认为,教育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关系人类共同利益,号召我们紧密团结起来,发挥教育的积极变革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公平、可持续的未来。实现这一理念和构想,需要有关各方基于以下三个原则开展对话与行动。

    第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之大、速度之快,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报告敏锐地指出,当前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全球社会概念已受到严重的侵蚀。面向未来,要实现全球团结合作,实现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塑造共同的价值追求。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报告基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未来教育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倡议,如要培养学生拥有同理心和同情心,使学生具备合乎道德的行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要提升学生的数字、科学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要重新构想课程,使学生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人类作为地球组成部分的地位,帮助学生及其社群认识到人类与这个并非由人类独享的世界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学评价应该促进所有学生有意义的成长和学习等。

    学校在传播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广大教育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应当通过研究和创新,努力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第二,包容多样文明。报告在倡导面向未来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同时,特别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多元化。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单一价值的普遍化,而是所有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异中之同、求同存异,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实现路径。正如报告所言,“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种观点能解决地球面临的所有复杂多样的挑战”。尊重和包容,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前提。

    教育传承文明,创新创造文明。我们要发挥好教育在文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把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发扬好。要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必要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尊重、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包容多样文明,在文明的互学互鉴中培养同理心,避免偏见与歧视。如报告建议,“学生应该能在学校中接触到他们在家中或社区通常接触不到的思想和经验”“学校需要通过跨世代的、跨文化的和多元化的接触,培养学习者团结和互惠的道德观念”。

    第三,加强开放协作。报告反复强调协作的重要性,例如,在重新构想教育方法时提出“团结合作的教学法”,在研究教师变革性工作时提出“将教学重铸为一项协作性专业”,在推动形成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时提出“呼吁全球团结和国际合作”等。《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未来的学生需要具备在一个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建设可持续未来的相应知识和能力。报告特别强调,“我们在捍卫学校作为一个独特的教育时空的同时,也必须将视野拓展到生活中的所有时间和空间”。

    开放是加强协作的重要前提。尽管面临重重挑战,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大势所趋。教育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领域,应当成为经济全球化与开放协作的重要支撑力量。正如报告所述,“开放有希望增进全球共同福祉,校际合作与国际化努力就是很好的例证”。立足新时代,数字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开放协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未来的教育协作和交流互鉴提供了有力支撑,构建“地球村”的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我们应当善借新兴技术之力,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搭建开放多元的平台,促进先进理念、创新研究和优秀实践经验的共通共享。

    关于面向未来的教育,中国一些深刻的思考和生动的实践与报告的精神高度契合。近年来,中国为推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教育科研工作者有责任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创新和经验做法,并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多方参与的全球教育科研和治理网络,围绕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交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育科研合作,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公平、可持续的未来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本文根据作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文版发布暨高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