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9日 星期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蕴丰富
刘海飞

    ■理论特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览中国历史、凝聚磅礴力量、映照前行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复兴文库》所作的序言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十年前的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从那时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关键词,在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出现21次,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出现28次。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蕴丰富。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览中国历史。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史、近代史到现代史,尽管各历史时期的历史版图、社会制度、治理主体、施政方略、历史表现差异极大,但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连接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提并论,但又与之相区别,那就是,中华文明一直持续绵延发展不曾中断过。中国历史上不仅有“四大发明”即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的出现,更有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中国不仅有璀璨的文化和科技,也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自有相关数据统计以来,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GDP长期处于领先世界的地位。中华文明史令整个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促使中华民族在近代饱受磨难之后,从心底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180多年近现代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失败教训告诉我们,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组织和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便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练表达了党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党力量,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全体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全党同志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确立”。新的征程上,全体党员要更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政治领导保证。

    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当前,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新的征程上,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呼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映照前行之路。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已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新的征程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脚踏实地,逐步实现各项既定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过去,我们已经制定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我们又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中,我们既制定了五年规划,同时也有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并且提出了一些预期目标,包括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党的十九大在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部署的同时,也锚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战略安排,这就是,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个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者单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