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9日 星期四
卢巍:小学科学教育的“播种者”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张桂玲

    人物简介:卢巍,二级研究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学科教研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为什么‘蝉噪林逾静’?”

    “真的是蝉噪导致了林静吗?其实不然!林静的原因是无风!无风一方面不会干扰蝉鸣声音的传播,让我们听得更真切。另一方面,无风也使得林间的空气流动变慢,聚集在林中空气流不出去,持续日晒就导致林中的气温升高,从而加速了蝉体内产生性激素的化学反应加快,从而性激素水平提高,求偶‘心切’的蝉便会加大声音鸣叫以至于‘噪’声远播!”

    山东省教科院小学科学教研员卢巍绘声绘色地讲解古诗词里的科学,让同时在线的3万余名教师听得入了神——这是卢巍和她开创的“齐鲁科学大讲堂”上的一幕。

    为什么要开这样一个“大讲堂”?目前全省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专业力量不足,卢巍想通过助力教师成长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实现新突破,并将这些突破链接到科技人才培养的大链条中,让科技教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全省科技人才的强大力量。

    为师资困境“破冰”

    说起“齐鲁科学大讲堂”,荣成市实验小学教师乔廷强感触颇深:“自2020年5月19日第一期‘齐鲁科学大讲堂’开播以来,每周二我都会端坐在屏幕前,静待那美好时刻的到来。”为了不耽误学习,乔廷强通常会将自己的教学任务调整到其他时段,让每周二上午成为“充电日”,这也正是卢巍所期待的。

    每周一次的“齐鲁科学大讲堂”都是省市县校四级联动,即研发团队线上展示,省级专家即时点评指导,市县教研部门和学校组织教师全程观摩学习研讨。历经80余场的专业洗礼,“齐鲁科学大讲堂”已成为教师们的“成长大本营”,并形成“边研发、边展示、边修改、边应用”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

    据了解,这个“大本营”汇聚了覆盖一至六年级全部科学课程共219节课例的优质课程资源,共原创了900余份文本资源、1200余份视频资源。所有课程资源均上传至公益网站,供省内外小学科学教师免费使用。而这,只是卢巍5年来助力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链条的“最前端”。

    卢巍说:“如果把科技自立自强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基础的科学教育就是其生发的根,教师正是浇根者。”但令她深感忧虑的是,全省小学科学师资队伍专业力量不足,多数地区存在教学方式落后、学科素养薄弱、课程资源匮乏等问题,为全省教师开发好用的优质课程资源就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系统化、全覆盖的教学资源对提高乡村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补足农村教研短板、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意义重大。”卢巍说。

    绘制学科“全景地图”

    思路有了,卢巍立马开始行动。从2017年4月起,她先后组建了山东省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和16支地市级骨干教师团队,带领200多名优秀的科学教师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探索之旅。

    “新课标就是整张蓝图的航标。”为了确保大家不“偏航”,卢巍先带领团队一点儿一点儿地学习、吃透新课标,对其中的18个大概念和75个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将课程内容划分到低、中、高三个学段并系统设计进阶性目标,为大概念统领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系统开发绘制巨幅“全景式施工图”。

    创新的道路从不平坦,缺乏经验借鉴的他们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无疑是一项浩繁而艰巨的工程,对于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来说也是从未有过的挑战。汶上县教育教学研究室的科学教研员王凤玲说,正是在一轮轮的反复打磨后,她的课堂设计思路才越来越清晰。

    从2017年9月起,卢巍确立了“开发展示—分析评价—改进应用”的资源开发模式,并着手培训开发团队。在此过程中,卢巍既是为16支团队的研究定向把关的“向导”,也是他们并肩作战的“团长”兼“旅伴”。教师们在某个环节遇到障碍、出现困惑时,卢巍都会帮助他们“破疑清障”。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有“关键事件”,那么“齐鲁科学大讲堂”无疑是这些科学教师的成长关键。

    成长在“齐鲁科学大讲堂”

    而今,“齐鲁科学大讲堂”已成为全省3万余名科学教师的线上成长大本营,教师们一旦乘上了这列“成长快车”,就不由自主地开启加速模式。

    以近期的一次活动为例,“齐鲁科学大讲堂”第74期是枣庄专场,2022年6月21日上午8点,全省16个地市3万余名小学科学教师收看了直播。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课例展示—专家评课—卢巍总结。在总结环节,卢巍对课堂语言提出特别要求,指出“水分蒸发”不能说成“水分消失”,强调“准确、科学、严谨的语言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

    “齐鲁科学大讲堂”给予教师们的是什么?

    “大讲堂实现了跨区域、跨时间、大范围、多层面的交流。贯穿其中的共享、共进、合作的教研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王媛提到的“教研文化”,而今也像一颗种子,在更多的学校开始生根发芽。

    “以前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参加不了省级层面的培训,而现在每周参加一次高水平、接地气而且持续时间如此之久的学科教研,是前所未有的。”一位来自乡村小学的科学教师无限感慨。

    教师变,则课堂生态变,最终的受益者必然是学生。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带给学生的是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回顾5年来马不停蹄的经历,最让卢巍感到欣慰的是全省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态之变”。

    “为了教研成果价值的最大化,我们近期又创建了‘齐鲁科学大讲堂’多平台新媒体账号,并申请入驻山东教育发布APP。让更多地区、更多教师和学生受益,努力把山东打造成科学教育高地!”谈及未来,卢巍眼中仿佛又燃起了一团火。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