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积淀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肇始于1953年9月学校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政治学理论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卓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本硕博多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学院成立10年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积极探寻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成长“密钥”,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思政课教学实效,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实施“五位一体”教学改革
推进队伍建设专业化
近年来,学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改革建设项目,重点围绕教学团队建设、地方文化融入、教学资源拓展、学术研究支撑、教学质量提升五个方面,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走深走实走心。在团队建设上,以思政主干课程为依托,优化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设置,潜心打造精品教学团队,专门设立学院思政课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各级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在地方文化融入上,深入挖掘甘肃优秀文化资源,将会师精神、西路军精神、南梁精神、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精神等陇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政课程中,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资源拓展上,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课教学,积极搭建“西师马院”微信公众号,制作网络精品微课,开展“西师小马”系列云宣讲等活动;在筑牢学术支撑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引领,设立学院卓越人才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助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在教学质量提升上,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以常态化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活动为抓手,按照“两性一度”的标准积极打造思政“金课”。
营造“以评促改”教学氛围
实现教学展示常态化
近年来,学院积极加强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内涵式建设,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示范中心,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青年教师发展培养工作实施意见》。以此为基础,学院组织开展青年教师常态化教学展示与交流活动,围绕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校院两级督导为每位青年教师进行科学把脉,及时了解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学院遴选师德高尚、精于教学、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围绕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充分发挥“老带新、传帮带”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近年来,学院积极搭建“大思政课”教学平台,创新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在原有“6+1+X”实践教学成果凝练的基础上,充分依托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将思政课搬进博物馆,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开展“强国有我、青春担当”等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先后深入广西、贵州等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研学,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读懂“历史的教科书”,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不断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入行”。与此同时,学院还成立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打造青年学生实践学习交流平台,让青年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用青年人的语言、视角和方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政策和重大会议精神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网络。
开发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鲜活化
学院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所,积极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核心的思政课程群,组织教师结合省情编写《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辅助读本》,将中国故事和甘肃故事有机结合起来,用小故事诠释大情怀,讲述新时代新气象。搭建思政课教师讲好抗疫故事的信息化平台,及时将疫情防控的素材转化为深刻而鲜活的思政教材,先后制作多个抗疫故事思政课教学微视频。开设“四史”类线上线下选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等,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郝相赟 王宏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