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学校里借书还书很方便,可节假日期间要去外婆家,这下自由地借还书变成了难题。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小学学生胡舒涵彻底告别了这一烦恼。只要打开“智在阅读”APP,找到喜欢的书籍,就可以到最近的学校图书馆借还书。“一个暑假我看了6本书,实在是太方便了。”胡舒涵说。
近年来,普陀区教育局试水全区阅读环境资源和数据的整合,打造线上“智在阅读”应用,打通区域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入选了浙江数字化改革“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典型案例,在教育数字化改革上蹚出一条新路。
图书上线:
变“学校书”为“系统书”
普陀区有大大小小40多个有居民居住的海岛,离岛学校占到该区中小学的三分之一,且多数是小规模学校。按照生均30册、年生均新增2册的图书配比,一些小规模学校的藏书量十分有限,制约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最初我们朴素的想法,就是打破校际之间的界限,把整个系统的图书用数字化方式联起来、用起来。”普陀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岳军说。
于是,教育局出资298万元,用统一的标准,给每一本完好的图书内置一个芯片。只要扫码芯片,该书的来源、所有者等信息就能上传到区里的统一平台。如此一来,每本书都有了一个电子身份证。
学生借还书的方式也简单了,只要登录“智在阅读”APP就能完成所有的手续。在校内,图书馆的借阅机和教室外的电子班牌都可查询书目及在馆信息。在校外,移动设备上安装一个APP就能进行操作。
这项改革最大的好处,是学生的阅读空间被打开了。桃花岛中心学校学生小王在“智在阅读”上看到了一本好书,现存于普陀二中的图书馆内。小王下单后,普陀二中的图书管理员接单、保存。等到桃花岛中心学校的某个教师来城区办事时,双方约定时间地点让该教师将书带给学生。
“每天都有教师往来本岛和离岛之间,帮忙带书就是顺手的事情,通常两三天就能交到孩子手中。”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剑挺说。
等小王看完书后,不用再将其归还到普陀二中,书本直接入库桃花岛中心学校的图书馆里,但书的所有者依然是普陀二中。周剑挺向记者表示,起初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担心自己的藏书“流失”到其他学校,教育局随后明确提出,书的所有者不变,只是在校际间流通,变“学校书”为“系统书”。
当校际间的书籍流通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全区会开展一次“归零”工作。即各校将图书馆内非本校所有的书籍,全部拿到一个规定地点,由所有者认领,所有书籍回归原位。通常这样的“归零”工作一学期会有一次。
数字画像:
学生阅读有“数”可循
想看啥书就上“智在阅读”,普陀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短短一年内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全区各校总借阅量58万余册,总借阅1.8万人次,生均借阅44册。如普陀小学借阅点原来每学期借阅量约3万册次,使用“智在阅读”平台后提升至7.2万册次。
平台对学校、学生的阅读量都有排名,除了日常的考核外,还能对阅读状况进行“数字画像”,即获取读者的读书门类、阅读轨迹、借阅排行等基础数据后,对其阅读特点进行测评。
例如沈家门四小学生高梓航排在读者活跃度第三名,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后得出,他比较喜欢旅行及科幻类的书籍,比较关心国家地理及科技发展,可以分析出其偏向理科的思维。
据了解,在普陀区的规划中,“数字画像”的功能还将进一步被挖掘。王岳军表示,“数字画像”要实现对读者阅读记录、阅读水平、综合素质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让学业评价逐步走向个性定制。教育局在考核各校书香校园建设时,也会将平台数据作为主要依据。
“书香校园不是比谁藏书多,而是比谁看书多,平台上的数据一目了然。”王岳军说。
数字延伸:
线上线下有机相融
在推广“智在阅读”平台时,普陀区教育局发现有的学校积极性高,有的学校却动静不大。周剑挺对此的解读是,光建一个平台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要将数字化改革进一步延伸,充分激活师生的泛在阅读。
上个学期,沈家门第一小学举办了“智在阅读”现场会,并通过直播向社会开放和互动参与。两位资深教师通过平台,围绕“怎样读好一本书”的主题,带领学生“阅”,鼓励学生“评”。类似的活动,普陀区还将持续开展,让更多的“书香教师”在线上为学生提供导读服务。
此外,学生的线上阅读还能获得相应的积分,到指定的新华书店去购买新书时,积分可以折算成一定比例的现金折扣。截至今年8月,平台累计积分总量为接近80万分。
“智在阅读”的成功运行,得到了当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22年3月,在市区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该区安排教育局牵头,联通教育系统图书馆与文化系统图书馆的数据,以“智在阅读”平台整合全区的阅读资源,两者间通借通还,实现全岛师生、居民共用一个平台。
今后,普陀区的新书发售、读书比赛、名家讲座等线下活动都将进驻该平台,实现“一个平台、全岛阅读”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