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则香校长与学生亲切交流诗词创作感受 |
 |
潍坊市实验小学“诵读经典 爱我中华”班级诵读比赛 |
 |
潍坊市实验小学诗文展室定期展评学生优秀诗文集和诗配画、诗配景作品 |
■陶继新论道名校系列之五十一
文化的要义之一就是以文“化”人,尤其是经典诗文,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也有真善美在缓缓地流淌。所以,与经典诗文结缘,就会在无形中受到它的精神滋养,不但拥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气质,而且还能步入更高的人格境界。山东省潍坊市实验小学的诗文育人,则让全校师生在持续不断地受到经典诗文滋润的同时,也拥有了幸福的当下与美好的未来。
这正是校长张则香的期盼所在。张则香,潍坊市实验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其管理经验曾在山东省教育管理高层论坛、山东省小学名师成长观摩研讨会、潍坊市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上推广介绍,录制的视频入选全国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内容。曾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获评潍坊市特级校长、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市特级教师、潍坊市师德标兵、潍坊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奎文区劳动模范、奎文区专家型校长等。自从走上校长岗位,她便与诗文育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和一群对诗文情有独钟的教师,共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以文“化”人的精彩故事,让学校呈现出万千缤纷的精神气象。
大量背诵,乐在其中
为什么要学生背诵大量诗文?张则香校长说,小学生背诵诗文,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因为年龄越小,记得越快,忘得越慢。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大量背诵古代经典,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学校正是把握了这个时机,训练学生在校六年背诵积累诗词平均500首以上。
低年级教师李靖说,她所教的二年级学生,除了记诵学校要求必背的诗文外,还背诵了《岳阳楼记》《木兰诗》《春江花月夜》等长篇诗文。在大人看来晦涩难懂的古代诗文,小学生背诵起来非但没有困难,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生在很快完成诗文背诵任务后,还经常追问教师,什么时候背诵下一篇?
学生喜欢背诵经典诗文,除了有其先天的优势之外,还因为学校独辟蹊径地走出了一条快速而又快乐的背诵经典之路。
一、扩大识字量
学生在开始背诵经典诗文的时候,很多字并不认识,可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边读一边记,却能很快地背诵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字已经或深或浅地烙印在了他们的大脑里。这对扩大识字量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孩子们看来,一个又一个的小方块字,就像一幅幅图像。学校结合汉字起源和甲骨文相关知识,用图画阐释汉字的象形造字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教师张玉莉说,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均超过2500,有的能达到3000多。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时候,认识的字较多,这对提高背诵的效率与兴趣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古法今用
中国古代诗文,是与音乐相配的。孔子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所以,结合音乐吟诵古代诗文,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张则香校长介绍,学校教师高敏、于海燕等专门投拜名师,学习吟诵,教学生吟诵古代诗文。吟诵像唱歌一样,具有娱乐性与美感,令学生兴趣盎然,不但乐在其中,而且还将诗文之美长久地贮存在生命的记忆里。除了吟唱,教师还尝试辅之以古琴演奏,以琴歌的方式来吟唱诗词,又为诵读诗文增添了新的美感。
学校成立了由教师高敏负责的吟诵社团,命名为“德音乐府社”,以吟诵和琴歌的方式学习诗文。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诗文节,不少活动都有诗词吟诵活跃其间,师生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学校微信公众号开设了“君子博文,贻我德音”专栏,定期展播学生的吟诵音频和视频。诵唱融为一体,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受益群体从本校学生到外校师生再到家长,让经典诗文的吟诵遍地开花。
除了吟诵之外,学校还引入了古已有之的歌诀体诵读法,这一合辙押韵、节奏欢快、形式灵活、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的诵读方法,极大地加快了学生背诵的速度,被称为“闪电记忆法”。师生合作读、男女生相继读、同桌击掌读、“开火车”读……热火朝天地开展,学生忘我地沉浸在奇妙的记忆王国里。
三、走进家庭
即使假期里,诗文诵读活动也以另一种形式继续进行。教师丰秋红把诗文电子稿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与学生一起背诵。有的家庭还进行了亲子比赛,增进了亲子交流,让学生自信、家长自豪。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师于海燕倡导家长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诗文。期末的家长会也经常变成读书盛会。会前,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背诵经典,会后则是学生展示一个学期来的读书成果。让家长们充分感受到:诵读诗文,不只是孩子的事,也是家长的必修课,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名副其实的书香家庭,让孩子受益终身。
诗文诵读在学校和家庭开展得有声有色,也逐渐走出校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生荣获尹世霖童诗朗诵大赛冠邦杯特等奖,吟诵节目《传承》《鹿鸣》获省级推介,200余人在省诗词大会、市吟诵比赛中获奖。20余名教师的诗文诵读、吟诵教学在市、区教学现场会上展示。学校先后获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中华诗教联盟校、山东省中华经典诵吟特色学校、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等。
仿写创作,水到渠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有了大量经典诗文积累,写作才有水到渠成之势。当然,“会吟”和“下笔”并非一蹴而就,大多要经历仿写和创作两个阶段。
一、仿写
副校长庄明华说,学校的仿写教学从低年级就开始了,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开始有写作的冲动。于是,教师因势利导,指导他们进行仿写。
教师郭姗姗带领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童诗的仿说仿写,仿创的原作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课本上的儿童诗,二是由课本原文衍生出来的诗歌,三是课本外适合学生读仿的诗文。学生的仿写之作虽然稚嫩,却洋溢着儿童的灵动之气。如8岁学生张译文仿写的《春天来了吗》:“春天来了吗?去问树上欢唱的鸟儿。春天来了吗?去问水塘边飞舞的柳条。春天来了吗?去问草丛里悄悄露头的嫩芽。春天来了吗?去问池塘里欢快的蝌蚪。”又如7岁学生成奕璇仿写的《标点符号》:“妈妈是逗号,说起话来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爸爸是感叹号,说话声音很响亮。妹妹是句号,圆圆的脸好可爱。那爷爷呢?唉!弓着背,弯着腰,那他只好当问号。”
学生仿照的是课本上诗歌的形式,其中却体现了思维的飞扬、童心的荡漾、内容的创新和灵感的迸发。这样的仿作,不但为中高年级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学生心里种下了诗的种子。
二、创作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背诵的诗文越来越多,开始向创作的天地进发。教师则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于是,学生诗文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便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教师张海宁介绍道,中年级主要进行楹联、古诗词的赏析仿写,渗透诗词知识,进行简单创作;高年级则在丰富诗词知识的基础上,由赏析过渡到以创作为主,掌握常见的诗词体裁的创作。
为了让更多学生走进诗文创作的天地,学校构建了从学校到年级再到班级的三级诗社。成立“点墨阁”诗社,从三年级开始,凡是诗文背诵量大且兴趣浓厚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入社。教师在引领他们继续诵读和赏析诗文的同时,鼓励指导他们创作。一段时间后,学生崭露头角,一批批“小诗人”应运而生。如11岁学生王冠元创作了《水调歌头·秋叶风旋美景》:“红枫染金秋,诗意姗姗然。仙境陶醉其中,飘零凉意添。旭日阳光映照,薄云只衬蓝天,露浸草清甜。橙黄橘绿处,只随风静转。依徘徊,似蝶舞,万千片。笑语天真可爱,停留这校园。一抹柔风悄音,岁月成全万物,清风入容颜。枫海铺操场,如梦美画面。”张海宁说,学生的咏史感悟等诗作也颇有特色。诗文诵读和创作,大大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
学生的诗作纷涌迭出的时候,教师们不禁慨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同时也更积极地投入背诗和写诗。于是,校园内形成了师生以诗唱和、教师间诗词交流的文化氛围。有些家长受孩子背诗作诗的感染,积极向孩子学习,于是,一起背诗和创作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有时,学生在学校获得荣誉,家长还会发来自创诗作道贺,给孩子和教师一个惊喜。
教师田秀青说,在走进草莓种植基地,到安丘柘山挖地瓜、摘苹果等系列活动中,她的学生触景生情,即兴赋诗,家长们也不甘落后,与学生唱和,当天竟然作了200多首诗。由于有生活基础,这些诗作饱含浓郁的生活情趣。在全校师生和家长如火如荼地创作的时候,学校不失时机地成立了由教师曲莉莉负责的诗词创作项目组,开展各种层次和形式的培训指导,从而让校园创作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激励
优秀作品见诸报刊,得到展评,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激励。学校组织编印刊物与诗集,让很多学生“梦想成真”。
曲莉莉说,她在班上创办了《银杏诗刊》,定期编印学生写的小诗,发给学生和家长,有的还传阅到其他班级。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都将各班学生的诗作制作成诗集,还会为作品较多的学生编印个人诗集。教师张波的学生,已有20多人的作品编成了诗集。教师于海燕的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编印了个人诗集,有的学生诗作还正式发表在报刊上。
副校长陈朝祎说,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了自评、互评、师评及家长评的评价机制,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鼓励,拥有继续努力的信心。同时,为每一名学生建立诗文档案袋,详细记录诗文背诵和创作的足迹,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收获;进行“诗文诵读明星”“诗文小博士”“校园小诗人”“诗文诵读特色班级”“诗文优秀辅导教师”系列评选,在让“小诗人”不断涌现的同时,也让更多教师“更上一层楼”。
“三品”育人,润泽心灵
诵读诗文和写作,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很大的作用,而且,经典诗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还会“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形成人格力量。学校挖掘诗文中的育人元素,于2019年提出了“三品”育人方略,即品诗悟德、品人学德、品史立德,进一步实现了诗文育人。
学校专门成立诗文育人研究小组,校长挂帅,由对诗文育人颇有研究的教师于海燕担任组长,对“三品”育人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有了很大的收获。
一、品诗悟德
将经典诗文记诵于心固然重要,而进一步品味其中的要义,生成属于自己的感悟,才能将诗文诵读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陈朝祎说,学校组织语文教师对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学校读本进行了资源整合,梳理出了“家国情怀”“劝学悟道”“真挚友情”等14个育人元素,并归入不同的领域。比如在主阵地课堂,就精心研究出了“三品”育人的“三阶段五环节”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悯农》时,不但让学生背诵,还带领学生拿起农具,到田间体验生活。这个时候,这首诗不只停留在记忆里,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在这个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粮食种植与收获的过程,用诗词开展“厉行节约、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宣传活动时,更让人信服和感动。
二、品人学德
经典诗词流传千古而不衰,是因为其中闪耀着高贵的精神。所以,在诵读诗文的时候,要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学习其高尚的人格,即必须在“品人”上下功夫。
因此,教师不但引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还带领他们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仁者爱人、学而不厌、百折不挠等精神品质,悄然烙印在学生心里,久而久之,形成美好的品质。
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李琳说,教师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对特别喜欢和敬佩的诗人进行深入探究,在诵读诗作、欣赏其中艺术之美的同时,研读作者的传记和故事,了解他们的人生历程,感受其身上的文化风骨和爱国情怀等,鼓励学生从小向诗人学习。
“学一首诗,识一个人”是品人学德的一个有效方法。比如学了苏轼的诗词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苏东坡》专题片,共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还和学生一起绘制苏轼一生行迹图。学生走上诸城超然台,想象苏轼创作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一气呵成的精神气象,体会其乐观豁达、气象万千的非凡人格。
同时,学校还编制了《诗人故事》读本,包括“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狂”贺知章、才女李清照、文武双全辛弃疾等60多位诗人的故事,让学生走进诗人的人生,感受诗人身上特有的精神气象。
三、品史立德
经典诗作中不但有沛然的诗意,也与时代背景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诗的同时学习与之相关的历史,将诗史融为一体,挖掘红色诗词中深邃的历史内涵,组织学生进行红色诗词创作,开展“红色诗词里的党史故事”比赛,并创建了不少别出心裁又极具教育意义的课例,比如于海燕的《七律·长征》、曲莉莉的《长征组诗》等课例,不但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还被外校教师借鉴学习。
张则香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诗悟德、品人学德、品史立德的过程中,不但培育了学生的人格,自己的心灵境界也得到了升华。文化的要义之一,就是以文化人。文中之德化之于师生之心的时候,育人就有了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师生发展,潜力无穷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潍坊市实验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深受诗文的滋养,充分挥洒才华,让学校有了灵动鲜活的“文气”。这种当下的精神景观让人欣慰,而且还积蓄了文化能量,悄无声息地向着未来延伸,奠定师生灿烂美好的未来。
一、学生诗意成长
大量经典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出口成章、落笔成文,语文成绩也不断进步。不仅如此,教师高敏说,她的学生不仅喜爱语文、成绩优秀,在其他学科也有出色的表现。数学教师反映,班里的学生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积极、语言更精练。诗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持续不断的诵读,逐渐“入住”学生的语言系统大厦,进而生成了优质的语言系统。所以,学生不管学习什么学科,都会感到轻松与愉悦,并在学有所得中体验“不亦乐乎”的审美快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丰富,积蓄在胸的诗文,会焕发出更大的生机。经典诗文中蕴含的生命能量,不仅不会止步于学生时代,还会继续向未来的生命延伸,让人拥有美好诗意的人生。
二、教师主动发展
1.构建不同层次教师发展机制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潍坊市实验小学教师的发展,呈现了百花争妍的态势。
陈朝祎说,20多年来,教师在诗文育人方面之所以能有如此持续而又迅速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构建了各类教师发展的培养机制。
培养新入职教师,重在让他们尽快掌握必备的诗文育人教育教学技能与策略,特别是上好诗文育人常态课,掌握诗文诵读、诗词鉴赏、主题活动、诗词创作等基本课型。
培养骨干教师,重在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引导他们研究阅读教学与诗词创作规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范式,如感怀诗创作、赏析创作,以及“关键词串联”“巧用意象”“借用典故”“托物言志”等创写技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培养个性化教师,重在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进一步提升其职业幸福感。通过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承担专题研究项目,举办讲座、课堂观摩等系列活动,打造个人教育教学特色,促进他们专业水平“更上一层楼”。如教师于海燕的“三品”育人、教师曲莉莉的组诗教学、教师高敏的吟诵教学、教师田秀青的诗意实践等,均获市、区教学成果奖。
与此同时,学校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在教师综合评价体系中单设诗文育人系列奖项,分别设立“诗文育人标兵”一等奖和“诗文育人模范”特等奖,并将这一评价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这些评价机制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诗文育人研究的热情,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2.激活主动发展的内在需求
教师高敏在教学生学习诗文的时候,自己也背诵了大量诗文。为了让学生既诵诗文又知其义,她收集和学习了《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的不同版本及诸家注释,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教师于海燕系统诵读与研究了《诗经》《大学》《中庸》《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等,走进了学以致用的天地。她自信地说,通过大量的诗词诵读与研究,她不但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更加沉稳和自信。
潍坊市实验小学的诗文育人,充分开拓了学生的发展前景。同时,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也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获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山东省中小学校本研究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优秀校本课程、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潍坊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潍坊市创新教育示范校、奎文区诗文育人特色学校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陶继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