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 ·要闻
2022年09月24日 星期六
盘活大课堂 品鉴真理味
——各地各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扫描(上)
统稿:本报记者 王阳 采写:尹晓军 阳锡叶 施剑松 方梦宇 王志鹏 周洪松 史望颖 刘盾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掘本地资源上好“大思政课”,邀请“时代楷模”毛相林为师生讲述他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故事。刘堂林 摄(资料图片)

    历史在身边,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崔明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会穿插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们感觉“历史就发生在我身边”。

    有趣有风景,中南大学打造的线上思政课程,学生不仅能“云”逛景点,还能收获鲜活的历史知识。

    ……

    思政课的本质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前不久,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当前,各地各校正在用新颖有趣的思政课堂,着力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筑牢人生根基。

    建强思政课课程群

    如何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思政课的建设不仅仅是解决人财物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怎么解决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到思政课建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说。

    如何让思政课堂呈现立德树人的实效?高位统筹全局,建强思政课课程群是基础。为此,《工作方案》强调着力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要求各地各校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各地各校实招不断。在甘肃,8所高校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11所高校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在安徽,安徽师范大学马院和部分省级重点马院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引领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化思政教学,须加强思政课程群建设,筑牢立德树人的坚实载体。

    为打造立体课程体系,湖南铁道职院办好“思想道德与法治”等3门省级精品思政核心课程,建好“中国共产党党史”等系列校级精品思政限选课,开好“法律与生活”等系列校级精品思政任选课,构建了“思政核心课+思政限选课+思政任选课”三层次思政课程体系。

    为突出中医专业特色,河北中医学院打造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思政课、人文课课程群。近年来,学校马院在研究生中开设了“自然辩证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四史”“中国古代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等课程。

    打好守正和创新组合拳,一曲曲思政“交响乐”正在各地各校奏响。

    拓展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

    “让马院的教师走出马院,走出学校。”韩宪洲表示,学校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走向社会,组织社会调研,再把调研的结果带回到课堂中,以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将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等引入思政课堂,已成为各地各校的普遍做法。

    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是青年的认知特点,对此,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拓展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让思政课程入脑走心、让思政教学有声有色。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是浙江省宁波中学1951届校友,她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等荣誉称号。宁波中学深度开发和利用这一红色校本资源,多角度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校长叶志丹介绍说,广州现有115处红色革命遗址,学校思政团队走访了广州数十个红色旧址,将其筛选梳理归类,构建起包括“广州抗战史迹”等六大主题资源的“本土红色教育云库”。

    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各地纷纷将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地方红色革命历史等内容作为鲜活素材,从而使思政课不断提升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期待和成长需求,达到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如何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些都是时代的问卷。假设你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你会有怎样的解题思路?”在湖南汽车工程职院的思政课堂上,教师陈良正在讲授专题“指明方向: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陈老师把书分成不同的专题来讲,问题一个接一个,思维就会不由自主跟着老师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邱玉莹这样评价课堂。

    课程的最大亮点是实现教材要求与学生需求的有机结合。该院教学团队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全面了解学生理论关注点和困惑点,最终构建“专题式”教学内容新体系。

    当代青少年思想活跃、观念新颖,不喜欢照本宣科和“填鸭式”的灌输。对此,思政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就尤为重要。为了让有意义的思政课更“有意思”,多地多校正在给思政课插上信息化“翅膀”。

    如何让思政课产生现场感?东山培正小学构建起“信息技术+党史学习云库+课堂”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打造仿真现场教学。学校运用新媒体手段,在课堂中引入二维码、小程序、实景投影、现场网络采访、VR小程序等,把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专家学者引进课堂。

    如何打造思政微课堂、定制思政短视频?河北工程大学自2020年开始,联合邯郸电视台推出了“大工程思政微课堂”,每期时长5—10分钟,在学校官微、“易班”平台等媒体发布,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

    如今,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思政课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各校不断涌现。

    (统稿:本报记者 王阳 采写:尹晓军 阳锡叶 施剑松 方梦宇 王志鹏 周洪松 史望颖 刘盾)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