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的校园里十分安静。随意走过一间教室,学生们正在静静阅读,翻书的声音格外清晰。
自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芳草小学开启了“每天在校阅读一小时”活动,每天在午休和课后服务第三节课,所有学生和教师一起静静阅读。
十多年来,芳草小学秉持“让学生从阅读中终身受益”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培养“终身阅读者和自信表达者”,构建“基础、拓展、创生”三级阅读课程,努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日前四川省政府公布的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中,芳草小学的教学成果“从阅读中终身受益——指向意义建构的整合性阅读课程”获得一等奖。
潜移默化中,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让你推荐一本书,你最想推荐哪一本?”芳草小学副校长、语文教师梁艳指着讲桌上的一摞新书,对学生说,“今天的奖品是这些书中的一本,它将属于演讲获胜的同学。”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兴奋地举手。
让学生们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书本的认识和见解,是梁艳课上的常态。
梁艳是芳草小学阅读课程的开发者、推动者。如何让学生喜欢读、学会读?最初,梁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每周9节语文课拿出2节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时,梁艳要了解学生到底在读什么书,清楚每名学生的阅读进程,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品位,坚持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同时,还要了解足够多的书籍信息,由此,才能较为准确地向不同阅读水平、阅读喜好的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籍。
在读的过程中,梁艳觉得仅仅读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于是又拿出时间来让大家自由写作,写完之后人人上台演讲,从一句话到一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再到人人像专家一样作阅读专题讲座。到了高年级,她让学生分组自主合作学习语文课本,学完课本后自主阅读,剩下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作演讲、组社团、打辩论、编杂志……
这样的实践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一位时常去听梁艳语文课的教研员感叹:“学生们变化很大,能说会道,思想也很深刻。”
2012年,每周两节“阅读与演讲”课写进了芳草小学的课表,配套校本教材,并推及数学、英语等学科。阅读成了芳草小学标志性的课程之一,全国各地近百所学校将该校开发的“阅读与演讲”引入课堂。
“要做好学校阅读,需要全校老师凝聚对阅读的共识,认可阅读对儿童的重要影响。”芳草小学校长樊祥认为,这点非常重要,在认可了以后,就应该排除一切做“减法”,用最多的时间来做这件最重要的事。
“我们认为,真正的阅读一定是对艰深书籍的挑战。”芳草小学教科室主任胡雪梅说,学生阅读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希望他们读好书、读经典。
为此,芳草小学特别整理了低、中、高段的推荐阅读书目,每段含有几十个类别数百种书目,便于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学校还对家长开展专题讲座,开展人气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
“阅读当然不会对应试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但是阅读的厚度,必然决定人生的高度。”学生蒋明润的父亲曾在博客中写下这样的话。2020年,毕业于芳草小学、在成都七中就读的蒋明润斩获第32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他父亲特意给梁艳发来短信:“特别感谢老师引导孩子深度阅读、独立思考!”
不只是阅读,带领学生探寻生命层次的意义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拿着如意金箍棒的孙大圣,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今年4月29日,第二届芳草儿童阅读节“书中人物角色扮演”嘉年华活动开启,学生、教师精心打扮成书中人物盛装而至,或是还原书中故事,或是走T台展现角色魅力,仿佛穿越时空,实现了一场奇妙的对话。
这是芳草小学自2021年起别出心裁开展的阅读节活动,通过选取不同书籍中的角色进行个性化扮演,在自主创造的角色中,再现阅读历程,挖掘人物形象,达成对作者创作脉络、创作意图以及人物性格等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教科室主任王晓燕看来,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注重“有用之教”的浅层阅读。在阅读学习中,有待学生去建构的,除了知识层次的意义,更有生命层次的意义。
如何带领学生跳出浅层阅读,获得自己对于书籍、对于事物、对于人生的独有理解,实现更深层次的意义建构?
为实现丰厚阅读,学校开发出“如何阅读一本书”一至六年级系列指导课和“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文批注微型方法指导课,指导学生选择对的书、制订阅读计划等。
在阅读中,教师们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与同伴师长、与自己对话,形成自己对于文章、书本的独特理解。例如,在《给某某的一封信》课中,有学生读完《童年》,写信与父母谈论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有学生读完《品人录》,给雍正写信评说他的功与过。
在芳草小学,大家有个共识:只有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阅读。“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要经历上百次公开演讲。”在“阅读与演讲”课上,每个人都要上台演讲。学校针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时间、形式和内容设定。例如二年级学生进行30秒“好书擂台赛”;四年级学生围绕“传记改变人生”展开3分钟演讲;到了六年级,每名学生不仅要介绍分享,还要评鉴,用20—40分钟的时间,像《百家讲坛》一样给大家作读书讲座。
除此之外,芳草小学还设置了“时政辩论”“圆桌论坛”“异见时刻”“脱口秀”“讲评书”“演戏剧”“名著人物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还开发了30多种演讲课型,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跳出书本外,走向阅读与生活的融合创生
从2015年开始,芳草小学结合四川丰富的人文和旅游资源,开发了“蜀文化之诗韵研学”课程,学生分年级走进望江公园、杜甫草堂、三苏祠等,读薛涛、读杜甫、读苏轼、读李白,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校在不断完善阅读课程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书本与生活两相分离的阅读模式难以促进学生的整体认知、深度理解和融合创生。诗韵研学课程负责人、教导处主任林文红介绍,研学课程分为“知、行、研”三个环节,从三年级起,每学期开设12—16课时。
“知课程”是诗韵研学课程的第一站。在“眉山访苏”研学前,学生们一起诵读苏东坡的诗词,阅读《苏东坡传》,开展“我眼中的苏东坡”阅读分享。苏东坡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苏轼,是什么成就了他?”“为什么他在受挫时能保持如此积极乐观的心态?”……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来到三苏祠,开始“行课程”,听导游讲解,参观游览,采访记录,合作探究。
回校后开启“研课程”,师生分享收获,畅谈“我从诗人身上学到了什么”等。于是,才有了前文中,学生对苏轼的感叹。
通过研学,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芳草小学所在社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学校联合社区,开展阅读分享,参与诗歌征集,将“阅读”和“社会”更紧密有效地连接起来。
《雪山上的达娃》《蜻蜓眼》《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小王子》……小说、散文、诗集、艺术评论,学生们从自己的视角诠释喜爱的书籍,将书中感悟与自身相结合,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过去,这样的交流主要在班级和年级之间展开,后来学校发现,仅仅在学校内开展是不够的,通过与社区合作,搭建家校社平台,让阅读跳出书本、跳出校园,引导学生在积极实践中读人生、读社会,实现阅读与生活的融合创生,才能让学生尽兴扬长、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