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2日 星期四
统筹改善运动环境强健青少年体魄
孔德淇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体育正式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将成定局。不久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草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明确规定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相应的运动项目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确非常必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学业水平考试,对引导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而言,无疑是一剂对症下药的良方,有助于加强社会各方对体育的重视,更好体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要求。

    在提升体育科目权重之外,也应出台配套措施,统筹改善运动环境。现实中,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相对有限,普遍存在器材品类不全、破损老旧等问题。相比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往往享有更健全的运动场地、更优质的教师资源,这也导致在一些技巧性、技术性的体育项目上,前者整体落后于后者。如何做好体育类用地规划与建设,让城乡享受相对均等的体育资源,最大程度满足青少年强健体魄的需求,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这就要求,在相关规划中多关注和回应青少年群体的实际诉求,积极运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和社会组织的“灵活之手”,在专项经费支出、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下硬功夫,给予学生运动更多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当发挥主要作用,在国家新增教育经费中,尽可能安排好体育工作的经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配齐运动器材,为推进体育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更高质量普及奠定物质基础。

    加大前期投入,落实硬件设施,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改善青少年运动环境也表现在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和配备上。有关方面既要鼓励退休体育教师返聘,支持退役优秀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完善农村学校补充体育教师的机制,保证所有学校配齐、配优体育教师,又要加强体育教师的理论和实务培训,确保体育教学的质量。

    推进并加强学生体育运动,还要考核体系、教育理念等多种现实和思维共同形塑,营造无体育不教育、无体能不健康的浓厚氛围。其中,保障体育课时和体育活动时间是硬指标,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但背后的观念改变并非一日之功。当前,一些学校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仍有些滞后,注重分数导向,而忽视了体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多样性等。平衡好文化课与体育课的课时配比,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技能,让学生理念从提高分数到增强体质再到健康中国发生转变,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当务之急就是依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挖掘以体育人的精神资源,加强以体育人的项目建设,让体育运动真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