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0日 星期二
考研不必唯名校
尹思琪(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

    新闻回放

    据《羊城晚报》报道,近年“逆向考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大学生,在考研时不再局限于报名“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院校也逐渐成为他们的选择。“逆向考研”的出现也在网上引发一些讨论。不少人认为,名校生到比本科“层次”稍低的院校读研,也许是出于不想被淘汰的心理,但总显得不太上进。

    主持人语

    “逆向考研”激起不少争论,如何客观认识这一现象,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来自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三名硕士研究生从不同视角切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意在对“逆向考研”进行正确认知、正向引导,克服盲目心理,走好求学路。

    在考研热的浪潮中,不少从名校毕业的学生选择报考普通高校,这种看似有违人往高处走的“躺平”现象被称作“逆向考研”。其实,“逆向考研”这个词本身就将高校划分成了三六九等。从“双非”到“双一流”是向上走,从“双一流”到“双非”是走下坡路,这种认知是不科学的。一味追求名校,并不应成为考研提升学历的首要目标,考生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和更多学习实践机会的获得,才是选择考研的理性思考点。

    目前的高校实力评估体系比较复杂,学历含金量不应简单以是否为名校来判断。“双一流”代表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强,但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的。相比而言,某些综合排名不高的大学,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上实力强劲。本科生更多接受通识教育,更看重名校的整体素质无可厚非;而研究生更多专攻某一专业领域,应更多考虑学校的专业实力和导师水平。因此,部分深思熟虑后选择“逆向考研”的考生,何尝不是一种“向上走”?

    对另一部分考生来说,选择普通高校是一种新的出路。一方面,在当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研战场上,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种降低考研成本、提高上岸率的战术。这种低风险、高性价比的选择,也并非抹去他们的本科名校背景。如果很难继续挤破头考进名校为自己的学历镀金,那么“镀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再者,很多高校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未来想要继续深造的专业领域会发生变化,这也是众多考生跨专业考研的原因之一。通过自学跨专业考研本身就是一件难事,要与名校本专业考生竞争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去普通院校读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是实现他们未来学术理想的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另外,从名校“下嫁”来的学生,往往会获得更多导师、科研、实习等资源上的倾斜,加上某些“双非”所在城市的区位优势明显,这对考生自身发展也大有益处。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