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0日 星期二
双线并行落实艺术课程综合育人效果
王凯

    近日,据新华社报道,伴随着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正式“上线”,不少学生发现艺术课变了,过去只有音乐课和美术课,现在新增了舞蹈、戏剧、影视,而且可以自选。其实,舞蹈等“新三科”的增设只是此次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重要调整和重组。对于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正确认识并扎实落实新课改后的艺术课标,实现艺术课程的综合育人效果,是需要作出回应的现实问题。若尝试对此问题予以回应,笔者认为,需要理念认识与实践操作双线并行。

    先来谈理念认识。修订后的艺术课程进一步凸显了育人性、增容性、综合性、整合性、实践性和文化性。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正确理解其中的增容性以及整合性是理念认识的关键。

    所谓增容性,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艺术课程增课扩容。以往的音乐和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2001年和2011年两次课标修订中,在原有音乐课程和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艺术课程。2022年艺术课程由原来的并行三科变为融合五科,形成了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内在衔接的一体化内容体系。二是增容性背后的艺术课程结构重组。上一版艺术课程提供了“分科”“综合”两种外部选择,但在具体落实中绝大多数地域、学校都选择了更容易落地的音乐、美术“分科”。而此次“新三科”的增设,形成了艺术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在课程内部建立了“综合+分科”的新基本结构。艺术课程五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在“综合+分科”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在学生的艺术实践应用中进行交叉与整合,更好体现艺术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

    整合性与艺术课程的结构重组一脉相承,可以说正是因为艺术课程当前的结构设计与内容安排,使得整合成为必然。从结构上看,第二阶段倡导有机融入、增强整合性;从内容上看,比如第二学段的音乐目标中提出“对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以及个人、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有初步的了解”。戏剧要求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编演创作训练,建议编演短剧内容从学生课内外阅读中选择,如对语文、英语教材中的散文、小说进行短剧改编等。影视则鼓励学生选择红色影片,观影并完成读后感,帮助学生建立影视与历史的联系。

    再来谈实践操作。师资、教学和资源是艺术课程实践落地所面临的三个主要困难。笔者认为,可以在理念认识澄清的基础上,通过如下方式逐步解决:一是推进学校层面艺术课程的整体性落实设计。当前的艺术课程类似课程群结构,这种结构带有松散性。避免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各行其道,就要基于学校实际进行整体性设计。如《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中提出,各学校要尝试“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的美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二是多路径落实体现综合育人价值。可以尝试独立课型、学科关联、学科渗透、学科整合、艺术社团等多种路径。一方面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另一方面要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还要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从中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并内化为儿童的素养发展。三是多管齐下着力解决好艺术师资问题。从切实发挥艺术课程综合育人功能来看,可以尝试从“关注三种能力、建立四级培训、拓展五种渠道”进行突破。“三种能力”指的是教师需要具备艺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跨学科思维与视野以及综合性艺术活动设计实施能力。“四级培训”指的是国家、省市、地区以及学校层面培训体系。“五种渠道”指的是学校补充新艺术教师、校外文艺工作者兼任艺术教师、艺术专业大学生支教、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美育教师代课以及通过购买服务引导专业机构教师提供艺术教育支持。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