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视窗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
为了每一名学生的高品质成长
——常州市第一中学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学实践
殷群 顾鑫浩
江苏省2021年高中校长分专题选学培训班学员在学校多功能音乐合奏厅观摩民族乐团排练《古槐寻根》
学生在地理功能教室学习,教室配有岩石展柜和3D沙盘。
校男子篮球队获江苏省第19届运动会青少年部16-17岁男子组篮球比赛冠军

    作为江苏省内知名高中,常州市第一中学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坚持“五育并举”,着力促进每一名学生的高品质成长,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高品质高中的创建过程中,学校结合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和实践成果,在“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的教育理想指引下,秉持“每一位学生都是整个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新时代“大成青年”的育人主张。

    为实现这一育人使命,学校根据《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针对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及学生发展5个关键指标,从多个方面开展教育生态学实践,成效显著,成果喜人。

    确立教育生态理念,回应教育发展诉求

    教育生态,又叫“E—生态”,是指学校内外部教育与人的生命成长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状态。教育生态像其他生态一样,有其自身演化和发展的规律,也有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递,有它独特的运行机制。因此,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就是要注重回归教育的原点,注重教育生态中的重要因子:人。教育要基于人、依赖人、为了人,要突出“人”作为主体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能动作用,突出“人”的健康成长,突出学生和教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作用。

    在探索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学校通过重点构建旨在陶冶生命的环境生态、润泽生命的德育生态、丰富生命的课程生态、滋养生命的课堂生态、涵育生命的教师生态、护卫生命的管理生态,让所有人都得到发展,让师生的潜能勃然而发,让生命不再于平面上滑移,而是实现一次又一次飞跃,从而让学校也自然步入“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构建六大教育生态,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

    (一)陶冶生命的环境生态

    自然环境中生境对生物体的影响是巨大的。所谓生境,是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以及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只有在理想的生境中,生物才能勃然生长。同样地,只有让教育生境和谐统一,让各种因素和谐共振,营造良好的绿色教育生态区,才能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因此,在原址改扩建规划时,学校提出“以人为本,百年底蕴,彰显特色,适度超前”的设计理念,希望赋予这所百年名校以崭新的面貌,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生态的育人功能。

    为此,学校具体做了三件事:一是加强地表文化建设。在保持原有校园绿色生态的基础上,对校园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使校园里的“一湿地”(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关刀河湿地)、“两大道”(水杉大道、玉兰广场大道)、“三林”(香樟林、石榴林、枫杨林)、“四园”(雪松园、樱花园、银杏园、桂花园)都体现了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和熏陶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二是加强空间文化建设。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原址建立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展览馆,通过展出从这里走出的音乐大家的影像、图片、手模等,宣扬他们刻苦训练、献身音乐事业、为国争光的奋斗精神。三是加强学科物型文化建设。建造艺体中心、科技中心、科创中心,配备设施齐全的功能教室,布置学科特点浓郁的文化环境;重新设计布置省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和“传承·创新”美育课程基地的物型资源;按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学科实验室。通过建设学科物型文化,深挖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德性成长。

    (二)润泽生命的德育生态

    学校致力于打造自然、和谐、民主和能动的德育生态,以促进学生德性成长为出发点,主张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利用一定的资源对个体进行引导和教育,在追求作为自然人的个体达到美而善的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作为社会人的价值贡献。

    一是以系统的观点整体架构德育育人体系。在综合考虑影响德育效果的诸多因子如物型因子、课程因子、活动因子、师资因子等的基础上架构常州市第一中学德育育人体系。二是以生态演进的观点整体推进育人内容的深化。以生涯教育为例,高一年级通过生涯测试和高校探索,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并展开初步实践,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生涯关键能力,塑造优良个性。高二和高三年级注重相关职业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调整,最后对高校和专业进行深度探索,做出科学决策。三是以能量流动的观点开发德育资源。通过师生的行动实践、交流分享、共同研究,让德育资源在不断开发、整合、利用的过程中,流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群落。以研学旅行为例,该项目已形成12条精品线路,除了名山大川、历史遗迹外,更有革命圣地、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等,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研学目标,自主确立课题,通过研学中的深度体验,收集材料,开展研究,为后期成果提炼积累第一手资料。

    (三)丰富生命的课程生态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体系重构是以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走向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这一教育哲学主张,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按照“五关照、五打开”(关照课程标准,关照学生经验,关照学生培育目标,关照学校特色,关照本土文化;向自然打开,向社会打开,向学生打开,向家长打开,向活动打开)的基本建设思路,形成了“渗透—整合—综合”递进式的学科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其中包括学科课程、学院制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国家规定课程。学院制课程是以主题引领的方式整合学科课程,以课题和项目为主要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跨学科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活动课程则完全打破学科界限,针对复杂问题,强调在学习中融入多学科视野和工具,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四)滋养生命的课堂生态

    学校一直在努力构建旨在滋养学生生命的课堂生态。一是重构师生关系,促进学习的发生。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动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唤醒者,尊重学生的自由,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成长道路和自主权;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旅伴,在学生无力解决问题或出现发展困难时,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二是构建“五有四化”新课堂。创设真实情境,使教学有趣;联系实际生活,使教学有用;注重问题探究,使教学有理;聚焦学科素养,使教学有魂;关注主体发展,使教学有效;“生活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问题结构化—结构可视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是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新教学。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以大任务、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实施教学,让学生习得“一个经验”,真正学以致用。四是实行跨学科融合教育。基于学校成功申报的国家教育部门重点立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关联学科,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使其有机联系为一个系统,从而强化学生的融合思维,促使学生的认知走向深刻与丰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五)涵育生命的教师生态

    在“三新”实施不断深化、“双减”政策扎实落地的背景下,学校作为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示范区重点项目“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领衔校,始终把“爱心、责任心和耐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开展系列活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在扎实学识之上厚植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学校以“龙城正学”省级“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为抓手,与高校签约合作,建立“卓越教师工作坊”;采取“分层分类,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教师培养策略;构建促进教师全面而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创新机制唤醒教师发展自觉。这些举措有效优化了教师生态,促进了教师的高质量发展。近几年,学校涌现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苏教名家1人、正高级教师13人、省特级教师12人、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5人、入选常州市“三名”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24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21人,市“五级”阶梯人才占比超过50%。

    (六)护卫生命的管理生态

    学校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学术与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等非行政组织的民主管理功能,联合工会、妇联、团委、社区和家庭等各界力量,实现从民主管理到共同管理的转变。注重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通过完善学校章程和内控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文化、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方式,以及教研组、备课组的功能优化等来统筹、协调学校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影响因子,发挥管理生态的积极作用。学校不断强化校园安全和疫情防控落实机制,努力维护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作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着力提升智慧管理水平。

    实施六大创意项目,撬动学生高质量成长

    (一)大型模拟招聘会——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破解生命成长的密码,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帮助每一名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这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青少年时代是人生发展关键期,及早指导他们为走向世界与未来进行规划,当是学校之大事,也是国家之大计。

    根据新时期国家“强基计划”及“双一流”专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学习内驱力,学校举办大型模拟招聘活动,邀请了通信、电气、金融、医药、法律、计算机、新媒体、水利、教育、建筑等众多领域的68家单位的HR到现场举行模拟招聘,全体新高二的学生则以未来某大学某专业毕业生身份接受专业HR的面试。该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求职体验中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明确自己的所长所短,探寻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模拟政协活动——让家国情怀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落地

    学校借助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平台,把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深入群众、关注民生,开展调研、形成提案、参与展评,从而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目前,学校模拟政协社团已4次登上国赛舞台,2022年8月在全国展评中共获得6项团体奖、15项个人奖。

    (三)智能机器人与创客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强化科技人才培养

    学校依托江苏省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创新中心”两大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坚持“让每一名科技拔尖创新后备人才都能在家国情怀、科学思维、问题解决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的育人理念,贯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混龄长程培养体系,在改革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实践范式、整合课程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以“我们爱科学”活动贯穿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以“科技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解决了初中三年级和高中学习的衔接问题;通过邀请众多高校专家、教授来校讲座、指导,组织学生参观高校实验室、参与相关项目,参加大学体验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家素养。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科学思维明显增强,面对复杂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他们树立了科技报国的长远志向,多数进入了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双一流”高校。近年来,在智能机器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中,学生共获世界冠军2次、国际奖项33项、全国一等奖138项。

    (四)阳光体育达人秀与俱乐部——铸造学生的健康体格和阳光心态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提高学生健康体魄为主题,以落实学生每天l小时体育锻炼为重点,以营造体育文化为特色,严肃认真地落实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稳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学生阳光体育活动。

    学校“俱乐部+达人秀”模式被评为“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优秀案例”。学校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在大课间以俱乐部为单位开展体育活动。在广泛征求学生运动意向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轮滑、篮球、足球、排球、太极拳等俱乐部,将单双杠、踢毽子、乒乓球等归入综合体育俱乐部。学校不断优化体育俱乐部的设计与组织,要求各俱乐部每学期必须举行一次项目联赛或项目展示,以竞赛促进常规活动质量提升。

    学校以俱乐部为单位在大课间展开体育锻炼活动,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活动创设条件,大大提升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平日里做操、跑步一结束操场便冷冷清清的场面一去不返,学生由以往的“被锻炼”逐渐走向了“爱锻炼”。同时,为了充分展示俱乐部活动的成效,激励更多学生投身俱乐部锻炼,学校开展了“体育达人秀”活动。“体育达人秀”活动一年进行两次,冬季为体能项目比赛或展示,春季为技能项目比赛或展示,在项目设计上既有直指学生体能的常规锻炼项目,也有与俱乐部活动内容、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技能项目。近年来,校田径队、排球队、篮球队、健美操队、羽毛球队多次斩获省级比赛冠军。

    (五)民族管弦乐团——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学校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2021年学校获评“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学校的江苏省“传承·创新”美育课程基地在省级评审中被评为优秀建设项目。学校是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原址所在地,这里走出了享誉中外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史学家、翻译家毛宇宽,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惟俭,大提琴演奏家、著名作曲家金湘和田丰(田保罗),小提琴演奏家朱工七、梁庆林、林深、蔡纪凯、王恩悌、陈稼华等百余位音乐家,被业界誉为“中国音乐家的摇篮”。作为一中教育博物馆重要组成部分的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史料馆正在建设中。

    学校于2003年成立了民族乐团,于2019年成立了管弦乐团。民族乐团先后获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江苏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特等奖两次,被评为“省十佳优秀社团”。曾6次参加长三角中小学生民族乐团展演,两次在常州大剧院开展新年专场音乐会,两次受邀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先后应邀赴韩国、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意大利等国家开展艺术交流与文化研学。多次应约接待美国马萨诸塞州教育界、以色列教育界领导和师生代表团。乐团成立至今,已向国内外知名高校输送了170多名高品质、高素养的综合人才。

    (六)胶囊农场——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校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通过以“胶囊农场”为特色品牌的劳动课程,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强化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作为常州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学校不断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在校园内创建胶囊农场。除农场的土地开垦、开沟、播种、灌溉全部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外,学生还围绕农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中的复杂问题,确立并实施农场建设方案,包括自制智能一体灌溉和智能控制补光设备、自建温室大棚、进行雏鸟温室孵化、农场智能监管等内容。胶囊农场建设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每天不仅翻地、施肥、浇水、除虫,还开展了“大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生菜水培土培比较研究”等一系列科学研究。学生形成劳动小组,协作创新,不辞辛苦,还邀请不同学科教师进行论证指导。在学生的辛勤劳动下,胶囊农场各种作物长势喜人,成了学校亮丽的风景线。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劳动教育价值,还锻炼了研究能力、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胶囊农场实施成果获主流媒体报道。2021年,授课教师团队在中国教研网开设了在线公开课,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聚焦六个“着力于”,展望学校高品质发展

    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促进了师生的高质量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高品质发展。近几年,学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首批篮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江苏省文明校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等50多项国家、省级荣誉。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国家竞争日趋激烈,普通高中育人使命的落实将与时俱进,任重道远。“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学校将进一步对照高品质高中的建设标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育人高度设计适切课程,聚焦学习方式变革重塑课堂,着力于学习空间的综合性、着力于学习方式的丰富性、着力于个性化学习的常态性、着力于课程服务的多样性、着力于教育资源的共生性、着力于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努力将六大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都朝着学生与教师的方向汇聚,为了每一位学生的高品质成长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殷群 顾鑫浩)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