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4日 星期三
回到未知:幻想文学的力量
王如菲
《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
范晔 著 顾湘 绘
上海人民出版社

    “如果遇见一个碎了的故事,你得自己把它拼起来。”

    北京大学教师、西语文学译者范晔的幻想文学作品《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中,写了这样一句“不太重要的提示”。但我们知道,这其实是每个人的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句提示。

    道理很简单:通过叙事,人得以实现对过去的总结,对当下的解释,对未来的设想。人依靠叙事来建立因果关系,获取意义感,抵抗物理世界的混乱无常。小至自叙人生,大至书写历史,无不如此。说人是一种“故事动物”,也不为过。“碎了的故事”,并非无关紧要的玩笑话,而恰恰是真实世界的写照。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面临一个任务,将破碎的故事拼合起来。

    对于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孩子会接触大量童话,在听故事、读故事的过程中,他/她和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和世界产生联结,开始形成自我认知,慢慢构建出自己的人生故事。在童话世界中,孩子的种种基于感觉的经验,开始渐渐系统化,变得有逻辑性。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过程,很多时候也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幼童在叙事弧的引导下,开始了解个体和他人的关系,建立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掌握了在世为人的一些基本法则。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也忽略了那个相反的过程——从知到不知、从确定到不确定的过程。这意味着想象力的再次开启。

    就以这本《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为例,全书分为《动物手册》《看不见的小猫和其他故事》两部分。《动物手册》中,作者按照现代动物学归类方法,虚构了板凳虎、天气浴豹、时间熊等40多种动物,还为它们编了似真非真的拉丁文学名。《看不见的小猫和其他故事》则由一系列忽长忽短,甚至没头没尾的故事构成。

    范晔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回答记者这样一个问题。记者提出,很多关于动物的故事或者漫画,会根据动物的习性来延展出故事,读者会觉得很有趣,同时也“很合理”。但在范晔笔下,动物不再具体,“磁铁犀牛”“晕梦狐”“气球熊”等动物,只看名字也能意识到,它们跟真实存在的动物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和我们熟悉的黔驴技穷、狐假虎威等动物寓言也完全不同,这些幻想生物似乎并不指向什么固定的意义。范晔答道,中外都有寓言传统,寓言往往有固定格式,在讲完故事之后会直白地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它像一个公式一般,规定了A=B。但也有一些故事,没有预定的、唯一的标准答案。他说,据说有人问诗人洛尔迦某句诗想说明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回答:就是这个意思,以及其他很多意思。

    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兰(Bruno Bettelheim)在一本经典著作《童话的魅力》(The Uses of Enchantment)中曾谈到寓言和童话的区别,他说寓言故事“总是明确地陈述一个道德真理;没有隐藏的意义,没有什么留给我们想象。相比之下,童话把所有阐释的决定权留给了我们,也包括我们是否愿意做出任何阐释这一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寓言为人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最初工具,但当你对它过于熟练之后,它就反而成了锁链。此时,幻想文学则打开锁链,让读者重新进入未知。但这并不是倒退,而是闯入更大世界的起跳准备。

    幻想不是妄想,只是摆脱工具化思维的一种力量。它也不限于文学、艺术创造,尽管黑格尔说过,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英国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保罗·哈里斯是这样解释的:“人类对幻想有一种天赋。这种天赋在一个人的生命早期就展现出来,并持续一生,至于我们如何使用这种能力——无论用于实用问题,用来创造艺术,用来做白日梦,解决科学问题、计划夏日旅行,或者准备一顿庆祝晚餐,却取决于我们的人生际遇与个性。”一个孩子将在哪个领域有所作为,是不可预知、不可计划的,但有一点我们知道,那就是如果戴着锁链,那么他哪里都去不了。

    我们可以用《时间熊,镜子虎和看不见的小猫》这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结尾。这个故事很长,但又很简单。从前有一只兔子,又来了一只兔子,扶着耳朵站在第一只兔子的肩膀上,又来了一只兔子,扶着耳朵站在第二只兔子的肩膀上……故事就这样一句一句重复,直到第二十二只兔子,扶着耳朵站在第二十一只兔子的肩膀上,亲了长颈鹿一下。

    这个故事如何解读呢?有孩子说这是一个关于团结合作的故事,有孩子说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勇敢的故事,但也有孩子什么结论都没有得出来,但仔仔细细地想出每一只兔子的长相,每一只都是独立的、不同的。谁知道正确答案?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去找他/她自己的答案。

    (作者系图书编辑,译者,译有《深时之旅》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