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亚磊 摄(新华社发) |
历史的时针指向2022年,金秋的阳光洒得遍地橙黄,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又见中秋月的美好佳节,让我们把最美好的祝福献给您——人民教师!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教师、尊师敬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等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对教师潜心立德树人、勇担新时代使命寄予了殷切希望。
一
十年前,党的十八大举行,新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今天,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征程再次远航。
十年弹指一挥,中国这片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地上发生了什么?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些让世界瞩目、让世人赞叹的成就背后,是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而教育则是支撑起民族崛起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力量。
十年大江奔流,中国教育又有着怎样的变化?
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因贫失学、辍学已成历史;职业教育培育千百万能工巧匠,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天宫”遨游太空……
十年旧貌换新颜,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飞跃,教育服务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一曲教育兴邦、人才报国的壮歌广为流传。
中国为什么能腾飞?中国教育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答案离不开人民教师的矢志奉献、培根铸魂。
中国走向世界的十年,中国教育腾飞的十年,也是人民教师坚定信仰、提高学识、重塑自我的十年。
十年来,人民教师的素养学识发生重大变化。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从32.6%增长到70.3%,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超过50%,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从22.9万人增长到42.4万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6.9万人增长到13.2万人。这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推进教育变革乃至大国崛起的重要力量。
十年来,人民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他们毅然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育人观念不断升维,落实“五育”并举,蓄力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
十年来,人民教师的育人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从学校单方面发力到集聚家庭、社会合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家庭和社区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共同构筑一个强大的育人场域。
十年来,人民教师的“三个地位”不断提高。他们不再是靠粉笔直尺谋生的“教书匠”,而是承担最庄严、最神圣使命的“大先生”;他们矢志于人才的培育、文明的传承、道德的赓续,被学生爱戴,受社会尊重,不断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师为什么能与时俱进,持续培育一代代新人?答案是他们找到并坚守着教育培根铸魂的历史使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教育,不仅是匡正个体的标尺,更是奠基国家的坚石。教师必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潜心培育文化之根,努力铸造民族之魂。
回望过去,中国教师用扎实的专业学识续写师者的无上荣耀,用高尚的师德师风诠释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回到当前,中国教师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让一代代新人扬青春风帆、强信念之锚;放眼未来,中国教师毅然担起培根铸魂育新人的伟大使命,让学生汲取到最为磅礴、最为持久的力量,开启壮阔无比、充满希望的新征程。
二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召开,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将召开。这是在进入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根铸魂何以重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靠什么?答案是人才!教育!伟大事业呼唤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需要高质量教育。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鲜明回答了我们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培根铸魂指明了方向。
培根铸魂,源自历史的启示。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正是沿着正确旗帜的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矢志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事业才不断向前推进。
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一些国家在“颜色革命”中陷入混乱,国际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的失误,无疑是惨痛的教训。
人才培养的方向出了问题,就可能犯历史性错误、颠覆性错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就失去了依托。
放眼国际,回顾历史,教训和经验启示我们,教育必须培根铸魂。教育事关党运、国运,是党和国家的基础性事业,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广大教师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绝不培养旁观者和反对派、破坏者和掘墓人。这是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商榷、可含糊的。
培根铸魂,源自现实的要求。
在北京冬奥会1.9万名赛会志愿者中,35岁以下青年占到94%。从“鸟巢一代”到“平视世界的一代”,青少年在与时代同行奋进中走向成熟,向世界展示了朝气蓬勃、开放自信的青春形象。
拼搏、奋斗、阳光、自信……这是青少年的主流。但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生活、工作的种种压力,现实骨感与理想丰满的反差,让青少年容易陷入迷惘。“躺平”“佛系”等词语的流行,就是这种情绪的反映。
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处于攻坚克难、闯关夺隘阶段,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面而来,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正在形成,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正在进行。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尤为激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暗战中,青少年是各方角力的重要战场。
着眼现实,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教育必须培根铸魂。广大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直面青少年的迷惘与困惑,从解求知之惑升维到解人生之惑,从解生活之惑上升到解方向之惑,从解心理之惑升华为解价值观之惑,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仰,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培根铸魂,源自未来的召唤。
8年,减贫近1亿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2021年,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未来,还需要付出更加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今天的青少年生逢盛世,重任在肩,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伟大的事业要靠他们传承,光荣的梦想要靠他们来实现。
无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还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国家强盛之基,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理想信念坚定,立志扎根祖国大地,敢于担当、脚踏实地的奋斗者、拼搏者。
放眼未来,教育必须培根铸魂。“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天安门广场上的铮铮誓言犹在耳。聚力“强国一代”的培养,教师的责任何其重也!在青少年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筑牢民族心、民族魂,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他们一定会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中书写精彩人生。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为中国标注一个新起点,教师也必然要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三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2021年,杨振宁先生百年华诞,他用50年的人生选择回应邓稼先当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里同途之约。老一辈科学家赤诚的报国情令人泪目,也让我们深思培根铸魂的时代内涵。
培根铸魂意在何为?答案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新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要打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筑牢精神体系的“底层操作系统”。而培根铸魂所指示的“代码”,是打通这一关键环节的“密钥”。
培根铸魂,是在涵养时代新人的气度格局,引领他们胸怀世界、敢于斗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诠释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没有气度格局,很难凝聚世界人民最大的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让这份方案赢得世界的认可并最终实现,要靠时代新人接续奋斗。
信息化时代,世界的声音已经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与方式进入青少年的生活中。面对多样的世界文化、政治、经济潮流,我们不可能回避、忽视,更不可能阻止。时代新人应该有一种底气和格局:既不崇洋媚外,也不故步自封;既能扎根中国看世界,又能置身世界看中国。
如何培根铸魂涵养时代新人的这种气度格局?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有一种自信,那就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和伟大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中寻找答案,为青少年解疑释惑,感召时代新人胸怀天下、敢于斗争,自信地站在世界舞台。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面前,应该交出怎样的答卷?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应如何自处?面对来自霸权主义的政治挑衅,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无论是中国疫苗跨山越海、持续为多国民众带去希望和信心,还是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升级,抑或是亮出“出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中国人民决不答应”的鲜明态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意识到,党领导下的大国之所以有担当,背后有源源不断的内在支持力。这个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这个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放眼未来与世界,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三尺讲台虽小,却大有乾坤。教师要用教育的力量将党的奋斗经验和精神力量赋予时代新人,这是国家攻坚克难、应对世界挑战的底气,也是新时代新人立足当下、迎接未来的必备素养。
培根铸魂,是在构建时代新人的当代理想人格,传承为国为民的文化血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如何做人,注重对理想人格的思索与形塑。民族复兴不仅是宏大的社会远景,更意味着一代人要有追求理想人格的文化自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党和国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所指明的当代理想人格。青少年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精神,才能将个人追求同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相契合,汇聚成磅礴力量,让一个民族行稳致远。
如何培根铸魂塑造时代新人的理想人格?“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对教师有着深深的启示: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塑造时代新人理想人格的道德力量。
教师培根铸魂必须有内在的文化自信,引领时代新人清晰地看到一条文化脉络。那就是从传统儒家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仁者爱人”的至善品质、“以民为重”的民本思想、“舍我其谁”的崇高气节,到今日时代新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里面隐藏着重大启示:一个人如果没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情结,精神就会“卸除武装”、萎靡不振;如果没有“为人民谋幸福”的高尚情怀,行动就会“懈怠不前”、迷失方向。
将为国为民的文化血脉代代传承,教师本身应成为青少年的人格榜样。创造大山里教育奇迹的张桂梅、一生都在播种“希望”种子的钟扬、把山路走成通天大道的“乡村教育守望者”张玉滚……他们如萤火汇成星河,映照中华民族,在教育事业的版图上将爱与生命奉献给国家、人民,生动勾勒出新时代理想人格的精神面貌。
培根铸魂,是在筑牢时代新人的信仰根基,赋予他们坚定跟党走的政治灵魂。
历史的教训足够深刻。辛亥革命打破了一个旧时代,但没有构建起社会大众完整的信仰体系和价值系统,最终未能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试想,如果不是笃信共产主义,星星之火何以燎原?回顾党的百年征程,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破旧立新的建设年代,用政治信仰武装头脑、凝聚共识,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破浪扬帆的最宝贵经验之一。
如何培根铸魂为时代新人注入政治灵魂?“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对于理想信念的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满心牵挂、语重心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当开学第一课的铃声敲响,当学生思想的方向出现迷茫,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有一种担当,将共产主义信仰内化为时代新人前行的力量。
帮助青少年读懂历史、读懂信仰,这是教师培根铸魂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历史是信仰力量的最好证明。百年前的中国,有人不避生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中国开辟光明的前途和命运。
今日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时代新人筑牢信仰根基。播种一颗灵魂的种子并非易事。政治信仰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为功为名。教师培根铸魂必须有一种坚持不懈的信念感和纯粹心,要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教会他们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解决问题。
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
四
如何培根铸魂,承载起党和人民的殷切厚望,育好民族复兴的“参天大树”?
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方向为先。
永定河畔,团城湖旁……从2013年到2022年,连续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每年春天都会和孩子们一起种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孙后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棵“生命之树”,种在辽阔的土地上,更在青少年心中扎下了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传道育人的关键和前提。承担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首先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广大教师要牢记教育报国初心、担当筑梦育人使命、永葆“赶考”的清醒与坚定,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能力为要。
何以为师?如何提高培根铸魂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为学、为事、为人。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引领学生成长。
为学以真。求真学问,是“大先生”们的毕生理想。广大教师要秉持格物穷理之精神,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捍卫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学懂弄通、指导实践,用真学问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真学问做学生严谨治学的引路人。
为事以恒。“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光荣与伟大,在于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广大教师要坚守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勤勉实干,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用自身对事业的坚守为学生做榜样,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为人以德。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更是职业灵魂所系。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育人的事业,既是言传,更在身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如此,学生方能以师为镜,成长为栋梁之材。
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平台为重。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新时代教师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注入为国为民的文化血脉,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启智润心。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根铸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牢牢抓住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更多学生爱上“真理的味道”。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教师要把“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近距离洞察社会、观照时代,在祖国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社会大课堂上厚植爱国之情、坚定强国之志、砥砺报国之行。
广大教师要善用“大思政课”平台,努力成为讲好思政课的“大先生”、履行课程思政责任的“大先生”、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
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要为教师打造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环境。
从1462.9万人到1844.4万人,十年间,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正是这群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支撑着培根铸魂育新人的教育体系,履行着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使命。
修订教师法,进一步保障教师地位和待遇;出台《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近年来,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打造大国良师作出了顶层设计、指明了前进方向、巩固了思想根基。
激发教师培根铸魂的力量,要让教师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教师地位不断提升、教师待遇政策落实到位。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舒心的育人环境,立教之本将更加稳固、兴教之源将愈加丰盈、培根铸魂之步履将更加坚实。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育新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广大教师要努力秉承培根铸魂的育人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毅前进、踔厉奋发,续写师者无上荣耀,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