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9日 星期五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
劳动实践拓展学生认知
黄玉红 宗立 王文忠

    今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劳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小学生要学会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等基本劳动技能。作为江苏省劳动课程基地,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起劳动育人体系。 

    餐厅中的教师例会

    “今天下午4时半,在学生餐厅召开教师例会,请全体教师准时参与。”收到通知,教师们一头雾水:为什么例会改在餐厅举行?当他们带着疑惑走进餐厅,惊奇地发现每个座位上都有一盒点心。原来这些点心是四(5)班学生在劳动课上制作的。这些点心做工并不漂亮,大小也不一致,但教师们品尝后连连赞叹:“这样的劳动课真有意义”“让孩子们学会蒸煮炒,课堂上需要引导”“相信我们的孩子,个个都有无限的潜能”……会议不长,但引发了教师们的思考:如何真正着眼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落实劳动育人?各学科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意义都有了新的认识。

    一堂上了200天的劳动课

    常常有学生围在科学教师身边好奇地问:“老师,我们早晨吃的馒头是用什么做的?”“麦子长什么样子呢?”“面粉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像沙子一样吗?”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麦子的特性,去年11月份,六(2)班的班主任郦老师和科学教师朱老师带着学生在校内劳动基地开辟了一方小麦种植区,开启了“麦子的一生”这一课。首先,朱老师对种植小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学生把饱满的麦粒撒进了肥沃的泥土。之后,学生们经常来种植园观察小麦的发芽、破土、长叶……郦老师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拍摄麦子的生长图片。今年春天,麦苗抽穗了,但一捏麦粒,还是瘪的。学生们在科学教师的指导下,给麦苗施肥、治虫。5月,麦秆和麦穗都变成金黄色,麦穗沉甸甸的。在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学生们开始割麦子,麦芒刺痛了他们的手臂,汗水湿透了衣服,他们没有停歇,没有人喊累。接着他们用连枷打麦穗、碾面粉,制作各种美食。看着桌上的馄饨、饺子、烧卖,学生们说:“这一堂上了200天的劳动课,太有收获了。我们不仅了解了麦子,还明白了劳动最有滋味的道理。”

    田趣园里的课堂

    在华南实验小学,学生们在劳动中收获成长。6月,张红芳老师带领学生在田趣园里上劳动课。学生互相指认农具:“这是镰刀,这是锄头,这是连枷。”“知道它们分别有什么用途吗?”“镰刀可以割草,锄头可以除草,连枷嘛……可以打麦子、稻子。”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在田趣园里,学生们争当“小老师”,为大家讲解农作物知识。“今天,我是种植园的‘小老师’,我来讲解西红柿的种植小知识。当西红柿苗生长到30—40厘米高的时候,就要在植株旁边搭建支架了,不搭架会影响西红柿的后期长势。西红柿属于深根性作物,不仅怕旱也怕涝,因此要在土壤干燥后浇水,浇透即可,不要过多浇水。西红柿喜欢阳光,对光照敏感,只有光照充足,才能健壮生长……”“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如今,在华南实验小学,劳动已成为学生们的一种习惯。他们把劳动体验写出来,整理成《班级劳动漂流记》挂在班级的墙上。质朴的语言,一则则真实的小故事、一个又一个案例再现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劳动课程基地建设目标指向“劳动育人”,定位于“实践为主、体验为辅”,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认知领域,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培育出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