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办学兴校,黑龙江工程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工程文化教育观,确立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工程文化育人理念,坚持文化浸润、价值塑造,用工程文化培养和塑造具有工程素养、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建设者,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部级劳动模范等各行各业杰出代表。主流媒体先后对学校工程文化育人特色进行了深度报道,树立了学校工程文化育人的品牌和形象。
一以贯之工程文化教育观
学校将工程文化作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灵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与工程的关系和人对工程的态度为着眼点,将工程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将工程文化教育纳入本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循序渐进重构和优化通识教育平台,使淬炼工程精神与灵魂、涵育工程文化素养成为每一个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成长成才的必修课程。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与积淀,学校构建了开放式、融合式、协同式的工程文化教育体系,有力助推了工程教育改革。2010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2012年以来,学校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文化教育成为其中的特色与亮点。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全部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麦可思公司和学校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工科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工程素质优异。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入选“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构建“六位一体”工程文化教育体系
学校将工程文化作为文化强校重要内容,凝练形成了工程文化理论研究、课程建设、基地拓展、环境营造、活动开展、社会传播“六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一是开展工程文化理论研究。成立工程文化教育中心,组建专家组、咨询顾问团,招募理论与实践研究团队,举办专题研讨会、座谈会。出版《工程文化教育理念与实践》等专著和教材13部,在《中国高等教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相关课题获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产生一大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一系列荣誉。
二是推进工程文化课程建设。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特色板块中设置工程文化教育课程群,在全校推广工程文化教育。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丰富工程文化模块课程,设置“工程文化教育实践”课程。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工程文化元素,推动工程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工程伦理”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三是拓展工程文化教育基地。打造“1+N”工程文化教育基地群,推动工程文化教育从无形走向有形。建设了全国首家传播工程文化理念的工程文化博物馆,布局建设了道桥、测绘、汽车等“N”个工程文化教育基地。工程文化博物馆被评为省科普教育基地、省科普示范基地、省公共文化场馆开展学习雷锋志愿服务首批单位、“省级文明窗口”。
四是营造工程文化校园环境。将人文精神融入校园环境建设,打造极具工程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了明德楼、至善楼、知行楼等教学楼宇和“一湖四园”等校园景观,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学校被选树为全省高校“文化型校园”建设典型。
五是打造工程文化品牌活动。强化顶层设计,将每年第二季度设立为“工程文化活动季”。提升活动品质,开展“一院(系)一品牌”工程文化建设项目。举办毕业生“工程师召唤仪式”、新生入学教育等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接受工程文化熏陶,培养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
六是提升工程文化社会传播力。建设“工程视界”专题网站,利用学校官微、官博推送工程文化,全方位全媒体传播工程文化理念。持续开展“明德讲堂”“求真论坛”“工程论坛”等活动,拓展第二课堂,切实提升了工程文化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工程文化育人的成功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大学文化内涵。学校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上交流经验,并荣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项。
“三融合三协同”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融合协同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以“卓越计划”为牵动,构建了“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德国博世、龙建路桥等国内外企业共建企业冠名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土木、机电、电气、材料4个学院分别与企业共建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建设中兴通讯ICT学院等9个行业学院,建立了学校、地方、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打造了校企合作“升级版”。
二是深化科教融合,推进协同创新。利用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与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与地方政府部门成立产业战略联盟,实现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联合攻关。获批9个省级科研平台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直接服务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一园三区一带”建设大学生科技园,获批“国家众创空间”、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0余项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牌团队、“挑战杯”大赛团队40余支。
三是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协同发展。借助黑龙江军工产业优势,加速推进军民融合。获得军工相关资质、认证证书和生产许可证,成为军工资证齐全、能独立承担国防科研任务的省属高校,正式跨入国家军工科研生产准入体系。
学校入选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百所示范校、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共享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进入黑龙江省高等教育“8112工程”和教育服务龙江振兴“531工程”行列,并当选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走在了全国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办学的前列。(张洪田 周晓杰 吴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