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被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加快,为推进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使命更是职责。
在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的全国著名商品粮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杭锦后旗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杭后职教”)以“培育高技能人才、建设师生幸福家园、争创全国双优中职学校”为办学愿景,确定了“文化引领、内涵发展、技能强校、产教融合、形成特色、铸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学校通过开展养成教育,增强学生文明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素养,不断激励着师生员工奋发向上、勇挑重担、行以致远,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为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地方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紧抓“一二三四五”
扎实推进素质提升
近年来,在杭后职教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紧抓“一二三四五”重点工作,自治区示范校建设工作顺利验收,校企合作取得新进展,对口高考和技能大赛再创佳绩,招生工作有新突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
“一”即“一个中心”扎实推进。学校始终以“创建全国双优中职学校建设”为中心,以“双优建设”承接任务为依托,全面提升党建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三教”改革攻坚行动,稳步推进优质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开展,对接市场需求,中职教育开设有医学护理、会计、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数控加工10个专业。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强教育教学,提升治理体系能力,挖掘专业特色和亮点,进一步提高站位、拉高标杆。
“二”即“两轮驱动”硕果累累。学校坚持“两轮驱动”的办学思路,一手抓专业技能提升,一手抓对口升学教学,以技能大赛和对口升学为平台,提升教学质量并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在2022年巴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有67人次获奖,数控综合、车加工技术、护理、液压与气动、种子质量检测等11项获得一等奖。
“三”即“三项改革”成效显著。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学校通过企业调研,结合课程标准及专业特点,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打破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按照“工学结合”及“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思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在财会、计算机、护理专业课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在数控、机电、汽修专业实施项目导向教学,在旅游、幼师专业实施情境教学,等等。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师信息化大赛,以赛促教,提高教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的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先后开发和编写了语文、数学、英语、农学、护理学科导学案和《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材》《种子测量技术实训方案》《数控加工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10个专业的26本校本教材,深入落实推进各专业学生“1+X”职业技能证书考评工作。
“四”即“四大工程”功能凸显。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文化建设,继续围绕“魅力职教”系列文化建设为载体,从外显的校园环境文化走向学校的核心文化建设。继续全面推进“一五三三”德育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目前,学校10个专业都在探索实施“三全育人”模式,形成政企校深度协同全方位育人体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奉献、以身作则、顾全大局、创新工作,教师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学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就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及教学改革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目前,学校建设了62个实训室和3个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了1.1万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大楼,为学生的实践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即“五项工作”有新突破。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学校制定了《杭锦后旗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方案》,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助推农牧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升农牧产品品质,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在服务社会功能方面,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承担区域各级各类培训,与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了多元培训合作平台,为“三农”及农村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在招生方面,学校进一步健全招生网络,巩固本旗初中生源,积极拓展外旗生源基地,着力抓好以生招生,创新招生机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宣传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官网、微信公众号、校报等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宣传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和突出成绩,展现了全校师生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精神风貌,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和谐校园建设方面,学校不断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增进广大教职员工爱校、护校、帮校的情感。
探索创新办学思路
构建“1145”育人模式
为推动农牧业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产业脱贫攻坚,杭后职教紧扣新时代经济发展脉络,立足当地县域经济基础优势,围绕区域产业办专业、建强专业助产业的办学思路,在当地政府部门的主导下,依托周边支柱龙头企业,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办实体产业,构建了“1145”政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一主导”即政府部门主导,“一主抓”即学校主抓,“四并举”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并举,“五对接”即学校办学定位与产业行业人才需要对接、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对接、教学模式与岗位要求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目前,学校畜牧兽医、现代农业技术等10个专业与蒙牛、伊利、圣牧高科等60多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成为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优秀范例。
学校坚持面向“三农”、立足市场、多元办学、服务城乡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建设,大力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素质。通过共建“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绿色发展创新创业中心”(以下简称“‘双创’中心”)、杭锦后旗春光智能温室大棚等60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构建“平台+模块”的校内外实训课程体系,建立专业群共享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不断完善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深化现代学徒制与工学交替,解决了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坚持实施城乡劳动力“大培训”,不断调研农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有效实施分类培训,促进农牧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逐步形成培训的品牌效应。在培训实效方面,学校进一步强化大众创业培训实效,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训,助力农户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真正实现“培训一批带头人、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目标。
加强政校企深度合作
助推区域科技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路径,杭后职教紧密结合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从多方面入手,构建了政校企深度融合的多元合作平台:一是建成“双创”中心农牧实训基地等6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实习实训;二是建成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丰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25个产业基地,作为教学观摩实践培训基地;三是将180家农业合作社、149家家庭农牧场纳入乡镇培训创业的培训基地,供当地农民实地培训和学生实践训练;四是校内筹建小型酿酒生产线、果汁生产线、肉制品与乳制品加工线等,助推农牧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提升农牧产品品质,发展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在地方的统筹下,学校与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产业办共建共研共推进,每年孵化30家以上龙头企业、30个以上示范性农牧民合作社、300个以上示范性家庭农牧场,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3000人以上,辐射带动农牧民达3万人,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办活了学校,办强了企业,推进了产业,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区域农牧业科技发展的“助推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学校在农牧业占主体的杭锦后旗构建了具有区域特点的政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平台,探索与区域特色相匹配的多元化合作模式。政校企深度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思路,为特色学校发展、内涵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充分盘活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企业带动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和“三教”改革,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学校申报的教学成果“‘政企校’深度协同的‘三全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自治区一等奖,并在中职学校广泛推广应用,受到一致好评;学校教师参加教师能力大赛,获得自治区一等奖。以上两项正在积极备赛,力争取得国家奖项。
学校被认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自治区首批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教学试点院校、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中职学校建设单位A档和专业建设A档,迈入了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校的行列。
此外,学校与杭锦后旗农牧业部门、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农牧业行政研究机构合作,组建农牧产业学院,构建“产、学、研、育”平台,培育了技能型、研究型、高素质农牧业人才,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产业员工,并依托“四级联创”“政校研企共建”,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刘瑞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