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目前我国学生资助已形成了投入上以政府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方式上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对象上以助困为主、奖优为辅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从现实经验来看,我国资助体系的健全完善,不仅解决了我国无数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学生资助的中国智慧、中国样本和中国方案。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目前,我国的资助体系涵盖28个中央政府资助项目,“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相结合,年资助人次1.5亿,年资助金额2600多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十年来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应该说,这是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巨大成就。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使命,更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既要考虑到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不同学段的特点,又要考虑区域状况和不同群体的差异。比如,如何建立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机制,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客观上并不是太容易的事。其次,还要充分激发学校和社会的活力,特别是调动政府之外的市场和企业力量来支持帮扶。再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的教育,引导受资助的学生自强不息和心怀感恩,更好地回馈社会。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世界许多国家学生资助工作中都是难题。 从我国实施情况来看,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不断探索、持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相对单一的资助体系,到最终实现多元政策相结合;从开始聚焦一流高校到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全覆盖;从个人申请、主观判断到制定学生资助标准,特别是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进行跟踪评判,都反映了我国资助体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做到了各级各类学校、各类群体的全覆盖,做到了精准施策、精准资助,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目标。 诚然,我国建立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成绩是巨大的,但是仍然还有改进的空间。特别对高校学生资助来说,还需要持续发力、不断完善,特别是有两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大学生还款的贷款年限问题。许多银行的助学贷款政策要求,贷款学生应在毕业后当年开始偿还贷款利息或本金,这给当前就业难形势下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了一些压力。二是激励受资助大学生回报社会的问题。有些学生认为受资助理所当然,缺乏感恩之心,没能将受资助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针对这些现存问题,可主动免息并延长还款年限,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的情况下,对于助学贷款的学生,要给予其职业发展以缓冲的机会;要教育感化受资助的学生,将受资助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并把这样一份爱传递下去,以优异的学业和工作成绩来回报社会。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