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师生在协和医学院落成百年纪念大会上演唱校歌《协和颂》。 |
|
协和医学院反兴奋剂领域冬奥志愿者在首钢滑雪大跳台驻地合影。 |
|
学生志愿者在国家速滑馆服务“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赛中担任反兴奋剂陪护员。 协和医学院 供图 |
■马院院长谈马院 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需要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强大指导作用。当前,做好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工作,对于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理论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理论根基为目标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建设工作,开展了大量创造性实践探索,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针对中国民众普遍羸弱、疫病横行、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没有保障的情况,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强调要“修筑完备的工事,储备充足的粮食,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探索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内涵渊源和典型实践。进入新时代,坚持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性难题,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创造性地应对全球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加突出。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大爱无疆、天下为公的思想,弘扬公平、正义的人类价值观,坚持合作、开放、互利、共赢,摒弃甩锅推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等逆全球化做法,紧紧围绕健康这一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和突破口,促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体现了大国担当和责任。
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地区冲突事件、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等交织叠加,严重影响全球发展稳定大局。提高卫生健康水平作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同价值观,在推进全球思想交流、文化共融等方面,承担着重大责任。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过程中进行的伟大探索和伟大实践,对于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医学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中国卫生健康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中国实践制度化和理论化、运用理论指导卫生健康发展实践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理论探索,增强普适性、科学性,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共同挑战;需要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理论根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为目标,利用全球通用的语言体系、学术体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和先进之处,惠及整个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战略实践学理化阐释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我们需要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而中国的卫生健康实践正是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源泉之一。
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需要基于中国实践,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战略实践学理化阐释,将实践上升为制度、理论,才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卫生健康领域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创新性的卫生健康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民生领域卫生健康制度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医学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需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开展更加深入的理论化阐释工作。
在推进卫生健康战略实践学理化阐释过程中,需要注意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注意交叉融合,深刻揭示中国实践背后的科学知识和科学道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汇集了医学、卫生管理科学、预防与公共卫生科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推进卫生健康战略实践学理化阐释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一步的工作中,可以综合运用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构建科学的理论框架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制度的价值导向、发展理念、指导原则、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风险因素控制、卫生健康治理等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论证中国实践、中国做法、中国经验的理论价值和科学内涵,不断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对卫生健康工作实践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克服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等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通过加强实践应用增强学科发展的生命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卫生健康行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卫生健康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医学职业精神,推动医学人才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整套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人才的制度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路径。
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聚焦新问题,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医学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一定要聚焦重大理念、重大方针在实践工作中的有效落实路径、实践方法等问题;一定要以卫生健康工作的实际问题、以人民群众关注的核心利益为出发点,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提出符合整体发展目标、基本发展原则的指导意见;一定要基于现实状况、客观数据,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作风,仔细探索求证评估相关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
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进入医学校园、课堂、学生头脑,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医学院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各个专业的教学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专业能力和技能培养;需要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时,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专业需求,开发适宜的课程体系、案例教学内容等,运用更加鲜活、生动的实例,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贯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社会关切的分析和阐释等方面,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奠定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繁荣发展基础
新时代医学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要将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机构平台建设、高质量学术交流为突破口,注重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奠定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繁荣发展的基础。
共同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高校已经拥有1440余所马克思主义学院。然而,医学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实力与综合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今后,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工作,有必要从“转”“引”“培”“立”几个方面着手,突破人才发展瓶颈。“转”,即从当前医学院校人文学院等相关学科的人才中,遴选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马克思主义人才。“引”,即从我国综合院校马克思主义专业领域引进一批成熟型人才。“培”,即培养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与卫生健康专业领域学科交叉硕士点、博士点,培养更多综合型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立”,即实施一批重点人才培养工程、择优资助计划、扶持计划等,培养一批具有领导力、影响力的专业团队、中青年杰出人才等。
共同建设高层次学术机构平台。我国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普及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当前需要更加注重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高峰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领导力的学术机构、学术平台。不同的医学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开展跨机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选取不同的建设方向和建设主题,集中发力、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联盟和平台,为我国医学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挥引领作用,树立发展典型,开创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新局面。
共同开展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一是注意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实施一批重大研究项目、创新工程,探索机构、项目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推动学术研究人员专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形成更多高质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活动的系统性、持续性,提高我国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活跃度、创新力,创设良好的学术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卫生健康领域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氛围。三是探索开展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评估工作,明确发展的优势和长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医学院校集中优势力量,补足发展短板,形成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格局。
(作者系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