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2年09月03日 星期六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实施“131467”战略行动计划
王万义
新区生科楼
博学楼
东校区主楼

    阴山巍峨、黄河激荡,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千百年来交融游牧与农业文明的双重奏响。1952年,内蒙古在百废待兴中催生了“加快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紧迫需求,内蒙古农业大学前身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的建立,开启了内蒙古本科高等教育的实践之路。

    70年来,学校始终不忘初心,与国家同行,与内蒙古同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纵横维度,都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与交集。70年来,老一辈农大人敢为人先,教民稼穑,新一代农大人血脉赓续,守正创新。科教事业薪火相传,22万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活跃在农、牧、林、水、草、乳、沙等行业;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多点突破,一篇篇造福桑梓的科研论文写在内蒙古大地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内蒙古紧紧抓牢“粮仓”“奶罐”“肉库”“绒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今天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科学学科连续5年进入ESI全球前1%,是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国家林业部门和自治区政府部门“省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建设院校。

    时代奔涌向前,70载流金岁月,积厚流光。

    “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指明了新时代内蒙古的职责和使命所在,是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总方向、大布局。如何在弘扬精神、凝聚力量的时代之问中,书写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隽永华章,镌刻下农大答案、农大智慧、农大力量?学校深刻思考时代之问,在全面梳理办学历程、深入总结办学经验、系统凝练办学成就的基础上,确立实施“131467”战略行动计划,并写入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这个战略行动计划有着清晰的历史发展逻辑,涵盖了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办学传统、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是“十二五”期间学校提出的“1134”行动计划的继承与升华,是全体农大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届领导班子辛勤探索的结果,是引领新时代农大人奋斗求索的办学方略。在建校70周年的关键节点,深入系统解读“131467”战略行动计划,有着清晰的时代诉求和深刻的战略意义。

    第一个“1”: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

    “特色鲜明”着力体现了学校对办学特色的准确把握。经过70年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彰显着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独特优势。“高水平”着力体现了学校对办学质量的目标追求。面向新征程,学校致力于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争当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着力实现“在国内外社会声誉较好、在学术界影响力较强,教育质量、学科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整体竞争力等主要办学指标达到自治区一流,进入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目标。

    “3”:“三步走”战略部署

    校党委在认真落实第二次和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与“双一流”建设合拍,深入探索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2019—2023年),汇聚人才、夯实基础时期。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学校人才在“量”上达到了目标,在“质”上也有了较大提升。第二步(2024—2033年),“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五年是学校加速发展、重点突破的时期。第三步(2034—2052年),跨越发展、全面提升时期。到建校100周年,进入国内一流农林大学行列,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

    第二个“1”:“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

    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70年的鲜亮底色,在三次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审核)评估中,均得到国家教育部门专家组的高度肯定和赞誉。学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专业建设突出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围绕草地畜牧业、荒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乳业等领域进行学科建设和学科方向调整,形成了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和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在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草原家畜品种改良、反刍动物营养调控、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牧草遗传育种与栽培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引领学校进入发展快车道。

    “4”:地区特点、民族特色、专业特长和时代特征

    地区特点:依托草原、农田、牧场、森林、湖泊、沙漠等资源与区域优势,紧贴内蒙古大地,进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发挥农牧林水草乳沙等特色学科优势,构建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特色: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人才培养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等紧密结合在一起。7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不同民族各类人才22万余人,一代又一代的农大人在奉献“小我”中实现“大我”,在成就“大我”中升华“小我”,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绽放自我。

    专业特长:办内蒙古急需的专业,育北疆适用的人才,振兴畜牧业经济,是党和国家赋予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重大使命。70年来,学校不断进行学科建设和方向调整,形成了以农林为主,拥有农、理、工、经、管、文、法、艺等8个学科门类,具备培养高职高专、学士、硕士及博士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

    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回应时代呼声,关注时代需求,与时俱进,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各个时期作出了应有贡献。从“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到运用大数据、云畜牧创新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无不体现了学校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民族振兴相连的责任、担当与使命。

    “6”:调结构、固基础、抓内涵、提质量、谋长远、求突破六大工作思路

    调结构:结合“双一流”建设以及国家学科评估,学校重点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强势农科,使草学、畜牧、兽医、作物学等优势学科更加突出;强化应用工科,使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更有竞争力;打造优势理科,使其围绕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开展研究,增强支撑能力;加强特色文科,发挥好智囊团作用,切实增加在自治区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贡献。

    固基础:一是物质基础,包括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办学经费、校区建设、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校园网等基础办学条件。二是思想基础,包括思政、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及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精神和办学特色等。三是制度基础,包括大学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教学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人事制度改革等各类管理体制机制等。

    抓内涵:重点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协同育人体系,夯实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以服务新发展格局需求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健全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为标准的教师发展体系,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畅通以合作共享为基础的教育开放体系,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提质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求突破:集中力量,利用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力争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林学、草学等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谋长远:到建校100周年,按照“三步走”战略,逐步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奋斗目标。

    “7”:党建引领、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服务地方、开放办学七大发展举措

    ——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核心主题,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在办学实践中,突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在学校落地生根。牢牢把握总体发展布局,注重发展节奏,统筹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关系,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大学治理体系,切实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质量立校。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导向,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并制定了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以“三个对接”培养“三类人才”,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新才。深度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在深植于田野乡村的生动实践中,让课堂教育走进山水林田湖草,打通人才培养与“三农三牧”发展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结合“双万计划”,打造“金专金课”,布局与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着力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首创了智慧云畜牧平台(3.0),形成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三位一体闭环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大数据科研、虚实结合四维教学及智慧养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拥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个(含8个专业),国家特色专业7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40个、重点建设专业6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4个。两次获得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特色名校。特色是生命力,是核心竞争力。学校充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培养壮大优势特色学科,坚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以特色创优势,以优势提水平。针对内蒙古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着力加强农牧交错带现代农牧业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农业、草原生态建设研究,致力成为国家三大领域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关键技术突破的主力军。着力构建了由草学、畜牧学、兽医学、水利工程、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组成的草原畜牧业学科群,由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生物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组成的新农业学科群,由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组成的新林业学科群。

    ——人才强校。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针对学科高水平人才断层和基础人才紧缺的实际,加大人才引培力度,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完善了岗位聘任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安家、培养、考核等“一站式”服务机制和动态跟踪服务机制,实现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重点抓好人才引进、培养和利用三个环节,做到精准引才、精准育才。目前,学校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9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93人,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5人,国家、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5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3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2人。

    ——科技兴校。依托科技创新,破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难题。学校建成全球较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乳酸菌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方面达到国际较高水平;研发“口蹄疫疫苗中完整病毒含量的破乳检测技术”,有效解决口蹄疫疫苗质量检测重大技术难题;破译了首例双峰驼的基因组图谱,拼接首版双峰驼参考基因组,建立了世界首个双峰驼基因组数据库;开创性研究了马驴驼全基因组,在物种进化、优良生产性状鉴定等领域填补了空白;通过生物技术研发植物提取物、发酵麸皮多糖等绿色饲料添加剂,系统揭示了对畜禽肠道健康、生长性能等调控机理;提出高产玉米理想株型和群体结构定量调控指标体系,构建了玉米“两改一增二保”丰产增效理论与技术体系,为端稳粮食饭碗提供了理论支撑;提出我国干旱地区草地划区轮牧理论体系,为草地资源精准利用、助力“双碳”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培育蒙古牛、绒山羊、蒙古马、野骆驼、玉米、马铃薯、燕麦、牧草、乳酸菌、秸秆降解菌等动植物、微生物新种质(品系)400余个;培育出“晋岚绒山羊”“巴美肉羊”“昭乌达肉羊”“察哈尔肉羊”“戈壁短尾羊”“草原短尾羊”6个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育成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9个、冰草品种5个、其他抗寒牧草品种35个,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60多万公顷;育成高产、优质、抗病、耐贮的优良专用马铃薯新品种4个、燕麦新品种5个、玉米新品种6个、向日葵新品种2个;筛选出乳酸菌优良菌株69株、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菌株(系)9个,为种业振兴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撑。

    ——服务地方。学校始终涵养扑下身子的“立地”情怀,扎根于农村牧区林海,把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作为发展使命,加快实施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自主培育的益生菌菌种及自主研发的兽用疫苗等成果实现转化,签约金额累计5000余万元。集成创新玉米“两改一增二保”丰产增效技术在自治区推广应用3000余万亩,为粮食主产区累计增效100亿元以上。研发创新“微垄覆膜侧播旱作马铃薯水分高效利用及以水促肥技术”等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在自治区累计推广应用500多万亩,为马铃薯主产区增加收益27亿元以上,减少氮素淋洗损失3万吨以上。近5年来,累计推广燕麦新品种、新技术600余万亩,综合产值9亿余元,新增利润4亿余元,为内蒙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重要贡献。

    ——开放办学。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开放办学战略,大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与十几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以国际化为牵引,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新世纪以来,学校累计选派教师到国外访学、学术交流2000余人,选派各类项目学生赴国外学习交流800余人;国外来校开展学术交流、访问讲学、科研合作等活动的专家教授3000余人,招收来自蒙古国、俄罗斯等15个国家的各类留学生500余人。承办多边和双边商务部门援外培训29期,累计培训54个国家的800余名学员。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在2008年国际草地(草原)大会、2013年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2015年蒙古高原生态和经济发展国际大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民族文化传播和草原儿女走向国际搭建了宽广舞台。

    70年来,学校紧握历史“接力棒”,在栉风沐雨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情系乡土,与国家、自治区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保持着紧密的血肉联系,不断用许党报国的昂扬志气、扎根大地的强农骨气、播绿天下的创新底气激励师生,凝聚起奋发向上的不懈动力、砥砺前行的磅礴伟力。

    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深入实施“131467”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把握时代发展浪潮,把学术的根须紧紧深入广袤田畴沃野,把学术的浓荫高高伸展在内蒙古上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跑好农大“新征程”。

    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深入实施“131467”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把学校教育事业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技术扎根于泥土里、服务做到田间地头,为筑牢北疆生态屏障集智攻关,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为乡村振兴添薪加柴。

    面向未来,学校将全面深入实施“131467”战略行动计划,始终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昂扬姿态,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目标奋勇前进,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书写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再出发!

    (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王万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内蒙古农业大学实施“131467”战略行动计划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09/03/04/ZGJYB2022090304_b.jpg 04 中国教育报 5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