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2日 星期五
广州市协和中学:
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融合共创
通讯员 连燕纯 梁彩匀 本报记者 刘盾

    在广州市协和中学趣园里,一个已经8年半没换水的锦鲤池,水体依然清澈见底。这是学校师生们的创造性劳动成果。2006年,由于地形特殊,该人工水池不能外加过滤池。在广州市协和中学教研处主任郭永峰、水电工程师等人带领下,学生利用珊瑚砂微孔丰富、能实现生化过滤的特性,以项目研究为抓手,探索建设珊瑚砂过滤系统。他们运输、加工材料,在池底埋下水管,铺上2吨珊瑚砂。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每年节约用水约500吨。

    这只是广州市协和中学学生通过创造性劳动,践行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缩影。自2001年以来,学校以“和”文化为指导,以E-STEM教育为理念,构建具有生态特色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相促,全方位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引导学生动手建设和谐共生的校园

    广州市协和中学的澳园池塘于2006年建成。经过池塘时,师生常看到小蟾蜍的尸体。他们调研发现,蝌蚪发育为蟾蜍后,因池塘水面距地面较高而上不了岸被淹死。学校多届学生想方设法,动手制作阶梯,供小蟾蜍爬上岸,但通过纸皮板或木板制作阶梯的效果均不理想。

    2016年,林衍鎏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专家等,用PVC管制作排水排气装置,栽培玉龙草,制作可长期放置、融于自然的“生命绿阶梯”。“生命绿阶梯”研究课题获得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从纸皮板升级迭代到用植物做阶梯,广州市协和中学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调动智慧解决新的问题。

    “我们项目研究是允许失败的,相比劳动成果,我们更注重劳动过程,鼓励学生多动手尝试。”广州市协和中学校长何冠南表示,如今在学校校园里,有很多自然与人、生与生、生与师和谐共生的景象。这正是学校基于生态教育特色优势,以劳动教育作为新杠杆,让“构建协和教育生态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教育理念出新出彩。

    每到一定时节,广州市协和中学师源楼楼顶都会出现蝴蝶纷飞的盛况,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与园内缤纷的花卉相映成趣。这是学校开发的蝴蝶养殖课程的成果。学生邝美玲运用蝴蝶养殖课程知识,种植多种植物、搭建纱网、孵化蝴蝶,“从发丝般大小的幼虫,到肉嘟嘟的五龄虫,再到蛹,只经历了短短几周时间,我感叹生命成长的奇妙”。

    如何以课程建设为关键抓手,推动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互融互促?这是广州市协和中学探索的重点。学校根据不同阶段建设发展所需,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园林景观建设、课程特色、项目学习等紧密结合,开发“蝴蝶园”等发展性课程。学校还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发校园生态种植课程,与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共同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及实践。

    学生在项目化实践中进行创造性劳动

    “我们观察到奉园池水浑浊,决定将改善水质作为小组研究性学习目标。”在园林承包管理申请表上,广州市协和中学高一(1)班冯明濠等十余名学生申请承包奉园,承诺完成日常浇灌、投喂鱼料、研学课题等工作。

    广州市协和中学校园内有奉园、趣园等8个园林,植被丰富,日常维护水体清洁、清理落叶等工作繁多。如何发扬学校“笃学笃行”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在园林日常维护劳动中开展项目式、创新性劳动?学校设置多个服务点,以园林承包的方式,实施园林管理竞标。学生可以自愿组队或以班级名义申报。

    学校园林管理活动强调E-STEM项目式学习,注重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融合。学生需要在申请表上,写下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方案,从中锻炼提升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创新创造等综合能力。

    “要面向未来培养辛勤、科学、创造性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者,劳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们在真实劳动中动手,出力流汗、提升技能,还要让学生们在创造性劳动中动脑,学会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成长为创新型人才。”何冠南表示,学校从师范转制为普通高中的21年来,围绕学校生态建设,开展了150多个研究性学习项目,仅在校园水资源管理方面,就有50多个研究性项目,其中大部分成果应用于生态校园建设中。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没整理几辆乱停放的单车,我就已经大汗淋漓了,但我在劳动体验中明白了,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维护。”在“学雷锋”活动中,广州市协和中学学生朱婉晴加入学校志愿者小组,在荔湾区西村地铁站附近路口做交通协管员。

    劳动教育“小课堂”如何连接社会“大课堂”?近年来,广州市协和中学与西村社区等合作,创设劳动志愿服务岗位,开设学生“志愿劳动爱心银行”“爱心存折”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结合,推动劳动教育从学校辐射到家庭、社区,引导学生在奉献社会时,厚植家国情怀。

    广州市协和中学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连接点,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学校不但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坚持以德为先,还在劳动、生态融合教育中,对学生开展浸润式教育。学校在改造足球场时,将部分砍下的树干进行防腐处理,做成原木凳子,摆放在园林中。学校还专门钉上一面牌子,向师生介绍原木凳子的来历。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何冠南介绍说,在无声的境教、课程及活动的浸润中,协和学生养成了善于探究、关注细节、保护环境的习惯和意识,始终认同并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陈紫韵等学生就自发利用细叶榕气生根的生长特性,用塑料管包裹气生根,做成“生态凳”。

    “在老师指导下,从选题、成型到烧制,我们都是自己动手完成,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美术鉴赏水平。”工艺美术课上,广州市协和中学学生谢欣然通过塑、捏、刻、画等,将陶土制作成精美的仿青铜作品。

    广州市协和中学践行“劳动创造美”的理念,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坊。工作坊将劳动教育与美育相融合,开发压花、丝网版画等手工劳动课程。学校压花艺术实践课程获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成果奖。去年,学校还结合110周年校庆活动,组织学生开发具有协和文化元素的手工作品和文创产品,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