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1日 星期四
毕业生:以知仁勇直面就业挑战
侯晶晶

    新生入学第一年,亦是毕业生最后一年。面对大学崭新的环境,新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不要陷于过去,也不要害怕未来和陌生,快速调整好心理状态,为大学生涯做好充分准备。毕业生亦须拥有三达德,勇敢面对就业挑战,把就业当作一场重要的人生历练,从中收获坚实的成长。——编者

    中华文化基因中的“知仁勇”三达德,有助于毕业生以更好的内在状态应对就业形势的挑战。对于入学新生而言,亦须具备三达德,以应对大学生涯中的各种挑战,包括将来的就业。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就业工作形势复杂严峻。”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就业形势座谈会作出以上研判,并精准部署积极应对。同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为助推1000余万名毕业生就业,5月初教育部发起“千方百计拓岗位 攻坚克难促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活动,各地大学开展系列招聘、就业指导、访企拓岗、万企进校等帮扶行动。全国上下共同将稳就业作为“六稳”的重中之重,护航高校毕业生求职之路。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中华文化基因中的“知仁勇”三达德,有助于毕业生以更好的内在状态应对就业形势的挑战,内外协同,共克时艰,确保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就业目标。对于入学新生而言,亦须学会三达德,以应对大学生涯中的各种挑战,包括将来的就业。

    一是知者不惑。知者不惑见《论语·子罕》,知难不畏难的智慧,有助于毕业生以行动排除困惑。《中庸》记载,孔子深知,基于当时的条件达成教化目标绝非易事,感慨“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但仍坚信“道不远人”,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分析问题缘由所在,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圣贤为指引,积极施行劝勉教化百姓的行动。孔子知难而进的榜样作用长久地垂范后世,对当前仍具深刻的启示。

    《中庸》记载,孔子深为服膺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大知”。时移世易,道理相通。事情总有多面性,一如当前的就业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毕业生宜“执其两端”,保持审慎的乐观,既知道其挑战之所在,也看到机遇之所存,甚至在挑战中洞察对己有所促进和激励之处。由于三年疫情叠加毕业生峰值等因素,当前就业形势的复杂程度处于近年高点。以符合中道的智慧看待之,便能如其所是地看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高校持续全力帮助毕业生就业。平和的智慧有助于毕业生冷静地发掘潜藏的机会,从中寻找与自身准备程度较为匹配者,增大就业成功的可能性。对就业基本面思虑清楚后便不轻易动摇,避免出现《中庸》所言“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的情况。认知之外,情感的“中和”亦很重要。《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面对复杂挑战时,焦虑是常见的情绪反应,但需避免过度焦虑,以免不经意间将自己置于《中庸》所言“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的境地。厘清情感的困惑,培养情感韧性,有助于简化难以避免的挑战,做到知者不惑。

    二是仁者不忧。仁者不忧见《论语·子罕》,仁者爱人,其价值表征之一是以“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中庸》有言,“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今年的就业状况对于毕业生而言是首次“交手”,对于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教师而言也是前所未见。压力之下,情绪管理的难度有所提升;勤勉之中,百密一疏或难完全规避。师生双方及时交流,相互理解,便能信任对方的善意,宽容对方可能存在的力所不逮之处。《中庸》有言,“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反求诸其身”,一般便不会太过忧怨。在共克时艰的共同体中善待彼此、尊重他者,这样既减少不必要的人际摩擦,又能够提高交流效率和工作成效,最终受益的是求职的毕业生和稳中求进的各项社会事业。

    “仁”的另一种价值表征在于《论语·学而》所说的“泛爱众”。体认当前所面对的不仅有就业之艰难,更有“以人为本”“人民情怀”的社会大局,有利于毕业生避免不必要的忧虑。此种伦理精神有助于实现《中庸》所言之“大德必得其位”“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有助于毕业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假以时日,一定会觅得适当的位置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如能早日就业、创业,便可在岗位上继续磨砺自身;如短期内就业、创业努力未果,亦可一边继续寻找就业机会,一边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夯实自身德才基础,使之更好地“配位”,增加就业创业成功的可能。提高自我修为,亦是仁者自爱、着眼长远的一种基本方式。

    三是勇者不惧。勇者不惧见《论语·子罕》,以直面困难的勇气,将不确定感控制在合理阈限,避免其演化成恐惧,进而干扰筹划与行动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到《中庸》所言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通过《中庸》所言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从而“虽柔必强”。

    无人愿意身处逆境,然而生活中难免有如月般阴晴圆缺,勇者会努力做到自强不息。子路问“强”,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流”,鼓励子路做到和顺而不随波逐流。高校毕业生是同龄人中较受瞩目的“高端”亚群体,十余载寒窗苦读,加之经济成本投入和家庭期待,使很多人在毕业之际希冀收获尽早来临,期望能顺利开启事业的大门。突然遭遇就业挑战,难免有些学业一路顺遂的毕业生会感到压力巨大,甚至自我怀疑。此种情境下,毕业生不能随波逐流,而应努力保持自己的正能量,以达观的态度影响、带动身边的其他毕业生,尽量和顺淡定地渡过成长的难关。对毕业生而言,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的耐挫力,实际上会是一生的宝贵财富。

    “知仁勇”三达德并非单向度地有利于毕业生直面就业挑战,当前的历练也可能促进毕业生更好地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庸》在论述三达德时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见,德性精进之路不一而足,“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便是压力转化为动力、知行合一、笃行坚持之后德性获得的成长。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本文系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资助[2022-2-222]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