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教周刊·院校实践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职校构建“一主线三路径”文化育人体系
坚守初心,用胡杨精神育人
石继良 本报记者 李小伟

    “没有学校的培养,我不可能有今天的事业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拉尔市的一家汽车修理店店主梁鹏说。2016年,梁鹏从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在阿拉尔市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创业初期,学校教师时常对他进行技术指导,帮忙联系客源。“如今,我店里客户不断,生意越来越兴旺,过上了好日子。”梁鹏感慨地说。

    第一师阿拉尔职校地处沙漠边缘。近年来,学校办学硕果累累,201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201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年被评为师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2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疆赛区“网络布线”赛项承办资格,同时被兵团教育局推荐为首批兵团“优质中等职业学校”。

    谈及学校办学的成功诀窍,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鹏黎说:“这得益于学校探索实践‘一主线三路径’文化育人体系。‘一主线’是树的根,‘三路径’是树的干,根深、干壮就能枝繁叶茂,培养的学生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学校的职教事业也得到了高质量发展。”

    一主线:用胡杨精神育人——扎根

    2016年,王晶放弃优渥的工作环境,没有丝毫不舍,毅然回到第一师阿拉尔职校任教。曾经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王晶对学校的发展很熟悉。通过自身努力,好不容易考上理想大学,本应到更好的地方放飞人生,她偏偏选择了当时自然条件并不算好的母校任教。

    王晶的爷爷是跟随王震将军挺进新疆的老兵,在艰苦的边疆奋斗了一生。王晶说:“爷爷那辈的军垦战士就像胡杨那样把根深扎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荒漠变良田、戈壁建新城的人间奇迹。受他们的影响,我也要做一棵胡杨,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任艳萍、徐佩芳从第一师阿拉尔职校毕业后,相继选择了留校工作,现在都成长为高级讲师,屡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任艳萍说:“我们在学校成长,胡杨精神潜移默化根植在内心,所以我们选择了留校。”

    王永江是第九批浙江省台州市援疆教师,2017年1月首次援疆,2020年4月再次援疆。从繁华的东海都市来到遥远的边疆,王永江并没有失落感,倒是爱上了这里的胡杨和这里的人。王永江说:“我11岁时母亲去世,家里很穷,靠接济生活,所以我立志奉献自我。第一次援疆时,我便被胡杨那种在艰苦环境中甘于奉献的精神所震撼,于是我选择了二次援疆。期满后,我还要申请永远留在这里,做一棵扎根沙漠的胡杨。”

    胡杨精神早已融入第一师阿拉尔职校的血脉之中,激励着一代代教师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塑造了以胡杨精神为核心的匠心文化,胡杨精神遍及整个校园。学校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形成具有兵团特色的德育教育阵地。

    三路径:传承胡杨精神——壮干

    路径一:学生“我来学、我来说、我来做”,培养学生自强意识。

    2021年5月9日,在成都市城市音乐厅戏曲展演现场,由第一师阿拉尔职校教师原创、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演的情景剧《我们都是追梦人》精彩亮相于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现场,为庆祝建党百年献礼。该剧以脱贫攻坚为背景,以浙江援疆以及民族团结为主题,以援疆教师帮助困难学生成就梦想为主要内容,赢得现场专家及观众的广泛好评,斩获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同时推送的舞蹈《欢歌塔里木》获得三等奖。这是学校实践“一主线三路径”文化育人体系取得的成果之一。

    学生们从迷茫懵懂到坚毅自信,不断站上各级各类比赛的领奖台。近年来,该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7个、省级奖项259个。

    路径二:教师“我传道、我授业、我解惑”,培养教师奉献精神。

    “传道,并不是空洞、枯燥的说教,而是寓情于教。”学校思政课教师席晓莉说。

    热孜古丽·热西提是2017级纺织专业学生。突然有一天,她辍学回家了。教师家访才得知原委,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家人不同意她继续上学。学校耐心做家长工作,援疆副校长郑文兵、援疆教师王永江还慷慨解囊,资助热孜古丽·热西提完成学业。后来,热孜古丽·热西提以全疆“三校生”高职前10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继续深造。

    “我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难以想象我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在我人生的关键时期,是老师给我指明了前进方向。”2019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杨明杰说。杨明杰成绩优异,学业成绩和专业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2020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物研杯”二手车技能大赛一等奖,2021年荣获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

    在胡杨精神的熏陶下,教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增强,在信息化教学竞赛、教师能力竞赛、班主任基本功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个、省级奖项23个。“胡杨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校本实践路径的研究”获2022年新疆兵团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立项。援疆教师李金明和后方导师李德耀合作带徒开展的发明实用型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路径三:学校“我传承、我引领、我共享”,培养奋斗精神。

    近年来,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面向社会、面向企业进行专业化办学,先后与中泰纺织、钵施然科技、西北(兴业)集团等2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构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毕业生供不应求。

    学校通过“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合作模式,逐步建立校企协同“双元”育人机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既补齐了学校经费短缺、师资不足、质量不优的短板,又提高了合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对少数民族学生采用文化育人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使他们成为懂国家通用语言、守纪律、有技能的新型工人。学校培养的毕业生96%以上扎根南疆,成为一棵棵兴疆固边的胡杨。

    此外,学校还抓好社会技能培训工作,平均年培训量2000人次以上。其中,累计接收来自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温宿县,和田墨玉县以及师市各团镇(乡)少数民族学生近2000人。

    学校构建“1+6浙—阿职教发展联盟”,通过浙江职校优秀师资来校支教,建立“传帮带”工作室、“导师带徒”等模式,传精神、传理念、传技能、传方法,大力推行引企入校、前校后厂等办学模式,将办学与学生职业教育相融合,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学校的专业建设实现了以产业建专业、以产业兴专业、以产业强专业。我们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毕业后都能有一个好工作,今后过上好生活。”陈鹏黎说,“通过实践‘一主线三路径’文化育人体系,学生自强意识、教师奉献精神不断增强,学校奋斗进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