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展台
2022年08月29日 星期一
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
“四色一体”协同发力 “美好文化”落地生根
任伟跃 吴驰昊

    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位于革命家陈望道故居、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多年来,学校赓续义乌红色血脉,用“真理的味道”和“鸡毛换糖”精神激励前行,提炼出以“义行天下,创享美好”为中心的“美好”校园文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体师生的奋斗目标。传承以“博观、善读、德技兼修”的校训,“凝志、炼德、以身戴行”的校风,“知人、知行、明德求真”的教风,“立心、力行、博学致用”的学风,“人本、激潜、身先士卒”的管风为主体的“一训四风”,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的国贸学子。

    近年来,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从自身实际出发,借助课程文化载体,根植地方文化土壤,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在校园文化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中,以“厚德、精技、共创、共享”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全球意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家国情怀、社会担当、自信自强、人文涵养”为关键内涵,培育出“勤学、崇德、善美、笃实”的共同价值观,以文化引力激发育人张力,建设了师生广泛认同的校园文化。

    以红色文化擦亮理想信念的底色

    义乌是《共产党宣言》的首译地。当时年仅29岁的陈望道在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里翻译《共产党宣言》,“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的故事传颂至今。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深入学习贯彻“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培养“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用行动擦亮红色基因传承底色。

    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探索打造红色文化育人新思政。一是丰富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把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点,通过微信公众号、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开辟红色专栏,打造校园红色文化新地标,为传承红色基因注入活力。二是强化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学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讲座,举办望道讲堂,开展望道兴趣小组活动,以歌咏、演讲、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把“宣言精神”和初心使命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三是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学校每年组织师生参观陈望道故居,积极开展师生红色旅游区义务讲解和志愿服务活动,深度挖掘革命传统教育的育人价值,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践行。

    以义乌文化铸就敢为人先的特色

    义乌精神是义乌文化的内核,是义乌改革开放的恢宏历程的生动体现,从“鸡毛换糖”到设摊经营,从传统贸易到电子商务,从草根游商到在“一带一路”舞台上大展拳脚,义乌的每一步都是我国社会全方位变革的精彩浓缩。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新时期“义乌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写入师生闯“盲区”、破“难区”、蹚“雷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基因。

    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探索打造文化育人新课程。学校结合义乌历史、风俗、方言、美食等文化主题,深入挖掘文化中蕴含的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与学校各专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发“义乌十八腔”“义乌十碗”“义乌戏曲”“桥头遗址”等10余门“非遗”文化选修课程和“鸡毛换糖”“国际商贸城电商经营”等10余门商文化专业实践课程,逐步构建了“义乌非遗文化核心课程+义乌商文化专业实践课程”的新课程模式。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兼容并蓄的亮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融入校园文化。

    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探索打造文化育人新平台。近年来,学校以校内工作室为引领,搭建了浙江省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中华传统技艺劳动实践基地,积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通过统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茶艺与茶营销专业、工艺美术专业资源,加强茶艺、花艺、礼仪、茶点、国画、书法、剪纸、木艺等中华传统技艺的传承、教学和展示,逐步将实践基地打造成可供学生学习拓展、中小学劳动实践、青少年职业体验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区域中心。

    以企业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的本色

    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开设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推行校企合作“双元”育人,通过“职业标准进课程,行业大师进课堂,企业文化进校园”的产教融合要求,以“引进行业大师,共建名师工作室,打造‘双师’团队,实行‘双元’育人,培育工匠精神,做强做优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完善德技兼修、工学结合、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

    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探索打造文化育人新德育。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建立校企共建德育实践基地,将文化精髓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倡导“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学生的德育任务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在实训课期间由企业师傅负责管理,在文化课教学期间由学校教师负责管理。学校从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校企合作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道德模范27人担任德育兼职导师。

    (任伟跃 吴驰昊)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