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然然进入小学适应特别快,学习习惯非常好,还交到了很多朋友,感谢幼儿园给孩子养成的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新华幼儿园教师张洪珍收到了2021年毕业的张程然家长发来的信息。据调查统计,奎文区幼儿园92%以上的幼儿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这是潍坊市奎文区作为市级幼小衔接实验区,积极融合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力量,构建协同机制、开发衔接课程、形成共育模式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构建衔接机制,目标协同多向发力
建立幼小衔接三项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形成衔接合力。
(一)园校一日生活观摩机制。奎文区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角色互换”活动,小学低年级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互相熟悉对方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与学习需要、习惯的养成,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二)毕业生回访及新生调研机制。每年邀请毕业生回园回访,以儿童视角介绍小学生活,激发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开展一年级新生调研活动,追踪幼儿园毕业生对小学的适应情况,建立追踪成长档案,反馈衔接效果。
(三)家园校“三定五进”共育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半日活动、座谈交流,家园校三方共同探讨和制定衔接计划。幼儿园教师进小学,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模式,追踪观察幼儿园毕业生;小学教师进幼儿园,举行“小幼衔接”主题家长会,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幼儿走进小学,熟悉环境和节奏,增加体验和尝试;小学生走进幼儿园,开展“成长接力”活动,激励幼儿奔向美好明天;家长走进幼儿园和小学,寻找两者的联系及区别,在家庭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开发衔接课程,把准方向夯实根基
(一)构建园本课程,促培养更精准。奎文区各幼儿园遵循儿童学习、成长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将幼儿入学准备的目标和内容拆解到三个年龄段,将课程侧重点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如小班阶段,侧重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包括自己穿脱衣服、玩具的分类整理和收纳等;中班阶段,侧重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如自己制订计划、游戏规则等;大班阶段,侧重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和探究能力培养。围绕身心、生活、社会及学习等方面,从知识、能力、态度、习惯、方法和品质六个板块出发,构建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课程实施,注重过程评价,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二)开发家长课程,使合育无缝隙。围绕幼儿入学四个方面设计家长课程,通过“两核心、四路径”实现理念引领、活动落实、实践指导和评价推进。一是全面普及衔接理念。针对家长的困惑和焦虑编写了两本核心工具书——《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图文详解和《幼小科学衔接家长指导手册》,梳理出3—6岁儿童入学准备和适应的主要内容,从理念、知识、案例、方法、误区等方面进行专业解读,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小衔接。二是“四路径”促家园合育同频共振。体验式家长会:每学期开展注重家长体验的家长会、专家讲座、毕业生家长经验分享等活动,帮助家长增长理论知识,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参与式半日开放:邀请家长带着育儿困惑走进幼儿园,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幼儿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对幼儿进行科学评价和引导,掌握科学育儿方法。主题式家庭活动:以家庭主题活动形式推进幼小衔接阶段性内容,每月一主题,以幼儿升入小学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和习惯为切入点,如阅读好习惯、我的时间我做主、整理小达人等,通过21天亲子打卡、优秀活动展示等培养好习惯,促成“幼儿园—家庭”贯通式培养,取得“5+2≥7”的效果。多维度评价提升:评价立足于“三个一”,即一个标准(家园共同制定“智慧家长”标准,家长对标优秀,不断学习、自我提升),一个案例(家长撰写家庭幼儿观察案例,记录幼儿的学习、成长过程,在分享交流中传播教育智慧),一个打卡(结合阶段性目标和内容,鼓励家长和幼儿积极参与日常打卡,互相督促)。
三、多元互动融合,助力衔接共赴成长
(一)师师互通,双向奔赴。园校双方搭建相互观摩课和联合教研的平台,请小学教师观摩幼儿园的自主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园教师观摩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面对面联合教研,从相互衔接、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及心理上的互通共融等方面找到接洽点,夯实学前阶段“衔”的基础,创新小学阶段“接”的方式,在动态合作中实现“双向奔赴”,减小幼小衔接坡度。
(二)生生互动,向光而行。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通过优秀毕业生宣讲,发挥孩童间榜样的力量;组织幼儿走进小学,提前熟悉小学环境,激发向上的热情。
(三)师生互融,赋能成长。在教师“角色互换”、幼儿园毕业生追踪调研等过程中,拉长师幼、师生情感线,为幼小衔接提供富足的心理能量,支撑孩子迈上新台阶。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而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融合家、园、校走上科学幼小衔接之路,在共促共育中做到有目标、有路径、有方法,引导幼儿为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新华幼儿园园长李振梅说。
(李振梅 肖红英 冷宇伟 贺润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