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课程周刊
2022年08月26日 星期五
探究式教学助课堂提质增效
——长沙市教科院刘玉岳团队“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的探索
刘昌荣 侯毅玲 李屏 彭杨旸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日益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并且积极付诸实践,传统课堂上“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有明显改观,探究式教学方式渐成气候,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没有跳出“教知识”的窠臼。对此,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刘玉岳带领一批骨干地理教师,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开展课例、课堂、课程的研究,探索出“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理论和实践样本。该研究成果已在长沙市推广应用,并辐射至全国20多个省份。2022年6月,“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研究成果被评为第五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打造“五有四化”的高效课堂

    “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重视启发和激励学生,从“教中学”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重视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打造“五有四化”的高效课堂?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以“五有”教学思想指导课堂教学顶层设计。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使课堂教学“有趣”。新课程标准强调一线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者,应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发现有趣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借助现代教学媒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融合地理课堂实践,使课堂教学“有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即学习与我们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现象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该成果通过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自然、社会的联系,加强地理课堂教学与地理实践的融合,加强地理知识、思维、价值观与地理科技、生态伦理的对接,找到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契合点。

    第三,注重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使课堂教学“有理”。课堂中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相应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注重问题的探究性,从而把课堂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到“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核心素养高度。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从点状、碎片化思维转变为单元整体系统化思维,从静态单一思维转变为动态辩证思维,从结果思维转变为过程思维,从简单思维转变为复杂思维,从借鉴、传承、惯性思维转变为质疑、批判、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成长,使地理教学遵循学科逻辑,有理有序地开展。

    第四,渗透学科思想,体现学科育人价值,使课堂教学“有魂”。教师要切实将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喊口号。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充分体现人地协调观的核心思想,契合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观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第五,关注主体发展,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使课堂教学“有效”。教师要让地理课堂具有生命力,让其洋溢着、浸润着对生命成长的热爱,以此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让每个学生能够自由而充分地实现自我生命价值。

    以“四化”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知识结构化。知识结构化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授人以鱼”,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思维导图形式有效而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第二种为“授人以渔”,即教师提供重难点,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理解学科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实际教学中,知识结构化的两种形式可单一使用,也可交叉、综合使用。

    第二,结构问题化。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即结构问题化。“问题化”的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探究,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

    第三,问题情境化。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即问题情境化。问题的情境应符合教学规律,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

    第四,情境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受,将生活案例充分渗透进地理教学,使地理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和现实生活,使情境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即情境生活化。情境生活化策略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探索灵动多样的教学方式

    “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思想主张教师不拘于教学模式,建构适合不同学情、灵动多样的课堂情境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推动区域内学校实施“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改革?研究团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开发系列课程资源、教学案例及融合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指导和支持。

    开发系列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课例。初步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并实现动态更新。例如,资源库已有《浏阳烟花产业的发展》《湘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穿越千年历史时空,领略长沙人文之美》《宁乡花猪走进新时代》等课例。

    开发具有长沙地方特色的地理教学案例。依托长沙社科课题,开发具有长沙本土特色的地理教学案例,如《长沙窑》《湘绣》《油纸伞》《夏布》《菊花石雕》《湘菜》等,这些课程和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增强地方文化自信,进而激发青少年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打造“学科+”主题式地理融合课程。从教育生态的重构、育人理念的重塑、教学资源的重组、课堂教学的重建等方面打破传统课程格局,打造“主题式+”“乡土化+”“活动化+”等“学科+”主题式地理融合课程。如设计“乡土化+”主题式地理融合课程案例《记忆长沙》,重点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发“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2022年4月义务教育新课标颁布后,组织开展“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专题研究,已开发与教材配套的系列案例,其将作为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教材。

    二是开拓形式多样的地理研学实践活动。

    建设研学实践基地和“第二课堂”。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长沙市多所学校建立野外考察基地,建设气象观测园、地质矿物标本室、数字地理教室等“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科考、地理研学旅行等活动。2017年,长沙首个研学基地的建设和研学课程的开发经验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研学旅行成果展示与观摩研讨会上亮相。

    开发精品研学线路和课程。用好、用活、用足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精品研学线路规划、特色研学课程构建、研学课程灵活实施等方面构建“长沙铜官窑传统文化”“岳麓山—橘子洲革命纪念地”等研学课程,形成开放的地理教育范式。

    开展“步见长沙”研学实践活动。“五有四化”地理研学课程与长沙博物馆深度合作开展“馆校合作”,实施“步见长沙”馆校合作项目。2021年暑假双方联合举办“寻访岳麓山研学实践活动”,2022年寒假携手举办“寻访长沙老街巷实践活动”,其成果展在长沙博物馆定期开放,共计近千人次中学生参与其中。 

    实践证明,“五有四化”主题式地理课堂将学科立德树人功能具体化,将学科核心素养实施可操作化,将课堂教学主体发展生命化,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地理教学观念陈旧、探究性教学行为缺失、农村教研供给侧矛盾突出、德智异化、学段分离等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段玉山指出:“‘五有四化’主题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优质课程资源与智慧课堂有机融合,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大创新之一,也是‘五有四化’教学思想在中学地理课堂的有效落地。”

    (作者单位分别系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教育科研中心、长沙市雨花区雅境中学、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和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