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连燕纯 苏运生 记者 刘盾)在家动动手指,就能“云逛”南越王博物院,沉浸式遍览美玉等藏品细节……这背后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0后学生在“全景故事会”项目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活”用文化资源,设计开发互动文博产品,让人们足不出户“云”逛馆。 目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已与南越王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合作,研发了40多个数字博物馆项目,服务博物馆数字化升级工程。这样的模式既以实战性教学助力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如何造就一批具有家国情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媒体融合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始终是暨南大学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关注的重点。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围绕教师、学生、课程3个维度重点发力,探索出“一线三驱四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认知、获取、分析、行动、倡导”的“5A卓越”融合新闻人才;坚持“四维融合”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共建共享”立体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空间全息融通、创新创业全程融通、教学对象全域融通、师生发展全面融通等“四融通”。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形态变化快。增强学生应对未知情况的适应、学习等综合能力,成为融合新闻人才培养的难点和重点。”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融合新闻教师团队领衔人林如鹏介绍,团队以培养一专多能的融合新闻人才为目标,迎着问题去,精心设计“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塑造核心价值观、获取专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开展创新创业、树立全球视野5个部分。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质、爱好和能力,“5A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融合新闻教师团队课程负责人支庭荣表示,团队通过拓展专业方向、加大自主选修、通识课程模块供给等,打造8门国家一流、精品、示范课程。团队还通过共建共享立体教学资源体系,开发“新媒体文化十二讲”等15门慕课,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资源,在专业细分领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 在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会面临高危场景无法复制、现场实验成本过高等教学困境。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问题为导向,建设“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新闻采访虚拟仿真实验”等4个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着力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学生可自主进入“疫情收治医院”“负压病房”等虚拟现场,进行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采访等多个环节,锻炼提升信息采写、核查等能力。 为让学生在多样化融媒体新闻实践中提升实战能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着力建设“1+N”全媒体实践育人品牌。从2009年起,学院开展“我行我动”全媒体实践育人项目,构建融媒实践创新机制,整合业界资源,建立准记者南方训练营等13个训练营、3个实训工作坊、2个学生媒体矩阵;每年带领学生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等深度调研和采访活动,让学生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厚植家国情怀。 “我们强调‘面向主流、走进现场’,让学生到社会上锤炼专业能力,感知社会一线脉搏。”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融合新闻教师团队教学方向负责人刘涛举例说,学院启动县级融媒体专业实践项目,融合传播训练营的学生前往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参与新闻生产实践。学院至今已有300多名学生前往广东41个县市级融媒体中心开展定期专业实践,让学生在一线锻炼能力,破解当地新闻人才不足、缺乏理论指导等难题,促进县级融媒体中心转型升级。 此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开展“全景故事会”、声海工作室等1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融媒体项目中持续提高专业技能,其中声海工作室围绕强国之声、文化强音等四大主题,制作超过7500个音频作品,全网累计收听量达11.6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