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才能保障儿童健康成长。近年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直面现阶段家庭教育误区短板,精准施策,创新应用学生发展理论、教师能动性理论和协作系统理论,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布局,从校本实践、课程建设、共同体构筑、学习中心建设聚焦构建“双减”背景下的“家长课程”体系,致力探索符合中国学情的家校共育新样态。
始于情,忠于责
直面问题,诊断梳理
2021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双减”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将教育改革推向大众,面对这样一种前所未见的教育改革,学校和家庭都负有重大的教育责任,不仅需要循因求变、做好转型,更需要深入融合、协同育教。
在“双减”背景之下,学校该如何引导家长“主动求变”,与学校同频共振,形成“减负不减质”的育人合力?本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学校教育的使命担当,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直面当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观念陈旧、沟通不畅、形式单一等问题,精心梳理,研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办学方向,把家校协同育人与课程育人紧密结合,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抓手,前瞻谋划,改革创新,并立足学校特点,集聚专业力量,依托专家资源,创新开展家长课程,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形成了学校教育向心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精于业,专于质
精准施策,课程共育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目标在“育”。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学校历经近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点线面体”多维立体的基于家校共育目标下的“学校教师主导+家长教师”协同育人“家长课程”。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有力补充,“家长课程”实施路径以“点”发力,聚焦学生的成长发展,构建家校共育的核心目标;以“线”贯通,打造课程化的教育流程,形成“家长课程”规范化实施样态;以“面”辐射,挖掘家长资源,构建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家长课程”教育模式;以“体”成势,完善课程的主体化、序列化衔接,构建一体化、常态化的“家长课程”育人体系。
“家长课程”中的家长,既是教师也是课程的实践者,他们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实现了教育过程上的同步、教育功能上的互补、教育资源上的共享、教育环境上的整合等多方面相互协调、合作、支持、同步德育的新局面。
——创新“123456”课程设计思路,破解家校共育的“观念陈旧”问题。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领导、中层主任、级部骨干班主任、核心骨干家长等组成的“家长课程”研究项目组,制定了“123456”课程设计总体思路。一个理念:秉持学校“追求人的成全 创造适切教育”目标理念,以“家长课程”改革为切入口,丰富校本课程内容,创新学校教育模式,建构适合学校学生成长的良好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两种方式:一是学校指定主题,征集开设“家长课程”;二是家长自选主题,申报开设“家长课程”。地点可在校内,也可在社会场馆。三大群体:“家长课程”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开课。四个目标:一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学习目标,家长结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和平时积累设计相关课程,有效帮助教师丰富学识,拓宽知识面;二是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目标,家长通过进校授课方式进入校园,体会学校育人的理念,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三是家长和教师共同育人目标,家长通过课程讲授、个别辅导、技能展示等多种方式,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模式;四是家长和学校共建优质课堂目标,依托家长优质资源,实现“通识+拓展+实践”的专业化、系统化、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五类课程:面向学生群体设置德、智、体、美、劳五类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法规,面向家长、教师群体设置相关课程,形成家校合力育人机制。六项原则:一致性原则——“家长课程”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培养目标,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专属性原则——家长根据自身的职业特长、兴趣爱好和人生阅历开发面向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不同类别性质的课程,确保课程的专属性和独特性;多样性原则——不同职业、不同特长、不同阅历、不同爱好的家长参与课程设计、研发和讲授,确保“家长课程”的多样性;生本化原则——课程设计紧扣小学生低、中、高段身心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使学生学而有味,学有所得;综合性原则——学校主导,有计划地帮助家长开发、打造出一套学科融合、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家长课程”体系,确保“家长课程”的系统完整和循环使用;开放性原则——强调课程与生活及社会的联系,加强知识系统、知识形成过程、知识来源的开放性。
——创新“六步”课程开发实施流程,破解家校共育的“沟通不畅”问题。在“家长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教师的能动性,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对家长进行专业、系统、科学的指导。第一步做好需求分析。全面对校内外资源现状和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评估,综合学校实际、教学要求、学生需要以及家长特点现状,确定“家长课程”开发的大致方向。第二步主题筛选。结合三大群体需求分析,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和学生成长需要进行主题筛选,确保“家长课程”有序有效开设。第三步组织申报。家长可从学校初定的课程开发项目中选择,也可根据自己专长、爱好填写新的课程开发项目。第四步课程培训。学校核心团队成员通过“六创课”“三磨课”培训使家长掌握如何将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转化为学生喜欢的课程。第五步课程开发审核。为确保课程质量,学校着重从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简约性、通俗性、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等提出修改建议,家长修改后再交学校备案。第六步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结束后,由听课对象对课程作出评价,评价结果分优秀、良好、一般3个等级。优秀、良好可归入课程库。
——创新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家长课程”模式,破解家校共育的“形式单一”问题。“家长课程”让家长走进课堂,一方面有机会进校见证孩子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体验“家长教师”角色,把家长的资源引进学校课堂,给孩子不同的知识体验,既补充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又能让家长体会教师的不容易,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教育学生。另外,还通过“家长教师会”“家长讲坛”“午间伴读”“课堂观察员”等形式,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家长课程”除了让家长走进课堂,还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凭借家长所带来的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工厂等。充分利用线上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班“家长课程”也一直没有间断,分别组织了云上“居家健身指导”“科学饮食好营养”“如何预防传染病”等,被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同心爱,畅未来
特色鲜明,育出欣喜
“家长课程”代表着家校双方的共同愿景、共同期待。“家长课程”是在学校主导下推动家长和孩子彼此收获更多能量、更多的爱,使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建立共情,彼此关爱,促进关系的和谐,在认知上达成共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专访、家长访谈、媒体反馈等形式调研,结果显示因“家长课程”的实施,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扩大了师资队伍,而且让学生对“家长课程”充满期待:“这节课太好玩了”“爸爸妈妈知识真丰富啊”“某某的妈妈讲得很有趣,希望我的家长也来给我们上课哦”……因为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所擅长的领域和拥有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乐趣和体验。
经过1500份《“家长课程”满意度调查表》结果分析,对“课程内容是否丰富”一项学生满意率达到98%,家长满意率达到92%;对“课程对于自己的学习、素质、能力提升有多少帮助”一项,所有学生都选择了“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非常有帮助”。从满意率问卷反馈,“家长学生”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亲子关系和谐。“教师学生”在政策法规、安全应急处置等方面有了极大提升,实现了多方共赢。
家校共育的硕果——“家长课程”,坚持以课程质量说话、以受众评判为标准,不断整合家校优势,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场。家校各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取得了协同育人的更佳效果。“家长课程”项目获得了河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评比一等奖,激励着学校深入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新理念、新路径,深入挖掘统筹教育资源,在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高质量教育共同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田静敏 郭雅静 刘晓云 刘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