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孩子开始带小书包了,丰富多样的文具材料在支持活动的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烦恼。经过连续观察与询问,教师发现孩子们书包里的物品经常丢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们未养成物品用完及时归置进小书包的习惯,二是物品被别人私拿。其中,私拿别人物品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偶然私拿,另一种是经常性私拿。这一阶段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期”,私拿别人物品是常见的行为,他们对“偷”还没有道德判断的概念,成人不能用“偷”来给孩子贴标签,但也不能视而不见地纵容。
为帮助孩子们做好入学准备,我们本着“允许孩子试错、帮助孩子自省、引导孩子自律”的原则,生成了系列课程,帮助孩子们从心理到行为建构正确的物权归属意识和能力。
我的东西我做主
以往,孩子们建立的都是公共环境活动规则,即“大家一起玩”。小书包的介入意味着私人物品和新交往规则的出现,让孩子们知道物品的归属界限及自己的权利,是建立物权观的第一步。
活动一:“我的、你的、大家的。”活动目标是让孩子了解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知道对自己的物品拥有怎样的权利。主要通过物品分类操作和讨论练习的方式,帮孩子厘清两点内容:公共物品是公共环境提供的,大家共同使用,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如幼儿园的玩具等;私人物品是属于个人的,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别人如果想使用或借用,要发出请求,自己有同意或拒绝的权利,如自己的书包及书包里的物品等。
活动二:“这是我的。”活动目标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物品,主要通过三个环节完成,一是小组分类操作——“寻找自己的物品”,引导孩子向同伴介绍自己物品的外显特征;二是讨论活动——“怎么证明这是自己的”,主要围绕“相似物品怎么区别”展开讨论,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物品的细节特征,并激发创作个人专属标记的愿望;三是设计制作活动——“为自己的物品做标记”,孩子们创造出姓名签、个性图案、特殊装饰等不同标记方式,成功解决了生活中错拿的问题。
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
孩子们明晰了物品归属后,了解并掌握正确的物品交往规则是培养物权意识的关键内容。为此,我们设置了“别人的物品不偷拿”“想拥有别人的东西怎么办”两个活动。
活动一:文学赏析。活动目标是让孩子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物品。借由两本图画书跟孩子讨论“物权所有”的话题,《这不是我的帽子》让孩子知道偷拿别人东西的侥幸心理要不得;《随便拿别人东西可不行》则给孩子深入思考和调控自己行为的机会。通过对故事情境、人物情绪及心理的共鸣,帮助孩子完成自我思考过程,理解“能否因为喜欢,对别人的东西不告而拿或据为己有”等问题,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并规范自己的行为。
活动二:想拥有别人的东西怎么办。活动目标是让孩子了解借、送、交换等行为方式的含义及规则。孩子通过讨论,了解借、送、交换、购买等方式,并借助图画书《果子熟了》了解两组行为的含义及规则。一组是“借与送”,知道借要及时归还,送则不能再要回;第二组是“交换”,知道交换前要约定交换的类型和期限,临时交换到约定的期限要换回来,永久交换则是相互把物品送给对方,不再要回。
之后的实践活动中,孩子自己决定如何与同伴沟通,学习“我想借你的XX用一下行吗”等交往语言,真实体验借、送、交换等行为规则带给自己的心理感受,从而逐步建立先思考再决定的行为模式。如贝贝说:“我把最喜欢的魔尺送给菲菲,有点后悔,想要回来,可是我忍住了,因为说话要算数。下次我认真想好了再做决定。”
监控教我守秩序
“诚实守信、文明守纪”是孩子未来人生的行为规范,依靠自律和外力约束共同作用。我们引导孩子知道周围环境中有监控系统,可以记录每个人的行为,每个人都要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不偷拿别人的物品,不做伤害别人、伤害环境的事。
活动一:家园调查“哪里有监控”。围绕“监控有什么用”“哪里有监控”两个话题,孩子和家长进行实践调查,并借助记录表在幼儿园进行分享。
活动二:实践活动“小小监控观察员”。教师组织孩子观察监控镜头中班级的日常活动,说说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需要调整的行为,从而真实感受监控的约束作用。活动后家长纷纷反馈,如“阳阳说监控像天眼一样,谁做什么事都知道”“贝贝嘱咐我们要做个好人,坚决不能做坏事”。看来监控播下了监督约束的种子,提醒孩子成为遵规守矩、遵纪守法的人。
由小书包展开的系列课程,源于孩子的发展需要,一连串活动的开展,对孩子心理、行为的影响不断深入,期待他们在走进小学、走向人生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行为,健康、阳光地成长。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