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升级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云“空中课堂”,累计推出1万多个学习资源,学习人数近220万人次;全国首个“银发族”专属学习平台——“金色学堂”频道4月的日均收视用户数达到77万……战疫“大考”中,面向人人、关注需求、始终在线的上海终身教育网络平台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10月27日,上海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自1999年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经历20多年的发展,上海的模式和经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戴维·阿乔莱那所评价的:“上海在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让所有市民都有机会不断发展自己,并为解决当地和全球的挑战作出贡献。”
立交桥贯通,“体系化”支撑“现代化”
在徐汇区凌云社区学校,保安大叔周耀裘在为学校“古法造纸”项目“搭把手”的过程中,对这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社区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他从学生变身为兼职老师,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造纸匠人,还获得了上海市2020年“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
在全球超大型城市中,上海人口规模2480万无疑是一个庞大数字。但在这里,无论你来自何方、是否青春依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课堂,创造多彩的人生。
如何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大课堂?上海早在1999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此后,又率先组建跨部门推进的终身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率先设立终身教育专项经费,率先将“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纳入法治轨道,率先建成社区教育四级网络。用“体系化”支撑“现代化”,为学习型城市发展搭建起了贯通发展的立交桥。
在终身学习的架构上有枢纽性的上海开放大学;到区一级,有相应的社区学院;再下沉到街镇、居村委,都有相应的学习机构。16所区级社区学院,210多所街镇社区学校,5500余个居村委学习点,配备了5万多名社区教育工作者,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区、街镇、居村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构成了整个上海终身学习的系统框架。
去年,上海率先启动了学习型城市监测的有关研究,建立了学习型城区监测指标,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科学化构建。目前,学习型城区建设监测动态信息库已汇集各类文件资料1.7万份、各类数据资料4000多条,成为学习型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宝贵数据财富。
据悉,“十四五”期间,上海还将开展一次全市万人规模的市民终身学习监测,各年度则开展分人群、分行业的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研究成果。
数字化转型,“大鸿沟”变身“大机遇”
去年4月,“上海市民个人学习账户(申学码)”支付宝小程序正式上线,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进入了2.0时代。
10年前,上海在全国设立首个存储、整合学习经历的省级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目前已为全市15%的常住人口建立个人学习档案逾430万个,积累各类学习成果9200多万条,在各类教育成果间累计学分转换人数超过10万。
作为个人终身学习账户的一个全新入口,“申学码”的上线,为市民将上课、听讲座、证书、培训、工作经验等存入学习档案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有利于每个学习者生成自己的数字画像,而且所有记录和学习成果都可以用二维码的形式,“亮证”展示给用人单位。
“之前学过的证书都可以转换成学分,之前考过的科目也不用重复学习了,还能看到我的培训经历,真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外卖小哥家锐有着一个计算机工程师的梦想,但也曾困惑于起点的不足。在登录“申学码”之后,他每一个成长的脚步都会被见证,梦想也开始渐渐清晰。
用数字化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变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上海不断探索终身教育的线上学习模式,打造上海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202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发布了学习型城市应对疫情的全球典型案例,上海通过信息技术服务老年人学习的案例成功入选,成为全球13个典型案例之一。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学习网全面升级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云—空中课堂”,累计推出1万多份学习资源。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共开设线上课程超过5000门,学习人数超过200万人次,保障市民足不出户在家学习。
上海成功以数字化支撑起了高质量终身教育体系,并为全球提供着中国智慧与经验。
软实力升级,“促公平”更要“圆梦想”
“为什么大家喜欢上海,把它称为‘魔都’,正是因为通过学习,我们形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城市的学习力就是我们整个城市关键的软实力。”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说。
终身教育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的人性尺度和包容宽度。有教无类、个性多元,在这里,以学习者为中心不是一句口号。
7月21日,创建已有5年的上海工匠学院正式开设首届开放教育“工匠学历班”,助力一线普通劳动者能力与学历“双提升”。学员可在工作日在岗实践学习,也能以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学习,院士教授、大国工匠等专家学者、一线劳模都会成为他们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让他们“把毕业论文写在岗位上”。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和一线基层员工,上海多年来开展百万在岗人员学力提升工程、外来务工人员求学圆梦计划等项目,还大力发展多元融合的“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努力探索打造以“能力和学历双提升、学校教育和工作场所双空间、线上线下双途径、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双师资、技能评价和学历文凭双证书”为特色的继续教育新模式。今天,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上海工匠、学习标兵、岗位能手,成为城市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个无处不在的课堂已经成为教育公平加速器、自我学习补给站。这对上海50余万残障人士来说,感受同样真切。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和上海开放大学合作举办残疾人教育学院,并在全市各区建立残疾人学习中心,开设了本科、专科和中专学历教育课程,让残障人士通过学习赋能增权,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目前,上海已建有数以万计的宅基课堂、田间教室、金睦邻、楼宇小组等,同时努力打造市民“15分钟学习圈”。上海还建立了中小学生假期社区实践指导站,成立社区家长学校,推进社区教育机构开展家庭教育、青少年课后教育,助力“双减”工作。举办上海书展、市民大讲堂、市民诗歌节、在线人文行走等系列主题学习活动,更是营造了浓厚的终身学习氛围。
当跨越年龄鸿沟、地域边界、求学门槛的不同人,通过各样的学习方式,圆了多彩梦想时,当终身教育泛在可选,助力着每一位学习者终身发展时,它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学习,让人生更多彩!学习,让城市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