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大力实施“需求导向、特色发展、协同发展”三大战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探索出了一条特色、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新路。
坚持在历史传承与现实期待的调适中明确办学定位
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隶属国家航天部门。1999年划归河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现为河北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共建高校。学校2004年升格为本科,2011年获批为服务国家(航天)特殊需求人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2015年获批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确立实施“需求导向、特色发展、协同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坚持做好“教师队伍、条件保障、政策”三项建设,抓好“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考核与评价”三项改革的“三三三”协同推进转型发展模式。学校2018年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0年以评价指标全A的成绩通过转型发展验收,获评河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示范学校。
建校44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突出工程、工艺应用特色;坚持“面向全国,立足河北,深耕廊坊,服务京津冀和航天航空行业”的服务面向;坚持“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法、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结构特色;坚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强化“工学交融、鼎天利地”的办学特色,确定“航天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奋力书写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航天行业的华航答卷。
坚持在地方需求与学校发展的融合中提升办学质量
1.坚持需求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紧密对接京津冀区域主导产业及航天航空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升质量”的专业建设思路,以整合、调整、撤并等手段,不断加快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逐步形成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6个专业群。4个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深化校企合作,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学校积极引进行业企业,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共同实施人才评价等形式,校企深度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学校设有2个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5个校级产业学院、20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由校企合作授课,毕业设计真题率及校企联合指导率均在95%以上。31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或奖教金。大力实施“博士+工程师”人才强校战略,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聘请航天院所及域内企业专家等170余人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80%,较好地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3.聚焦企业诉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学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瞄准企业关键技术难题、核心工艺和管理问题开展应用研究,通过与企业的联合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近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1项,服务企事业单位571家,产出4000多项科技成果,科技到位总经费达到2.1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21项。
4.推动校政合作,谋求地方支持。学校紧盯地方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的业务需求,发挥学校遥感技术学科团队的优势,与廊坊、邢台两市合作建设了6个航天遥感技术应用示范县。目前,学校已向河北省发改部门和高分中心及廊坊市、邢台市的环保、农业、林业、城乡规划等部门累计报送了10余种地物、50余期遥感专题简报,为两市开展遥感技术培训600余人次。廊坊市投入500万元与学校共建廊坊华航e创空间,投入500万元建设华航曙光大数据学院。学校联合廊坊市相关部门成立了廊坊发展研究院,着力打造廊坊发展新型智库,为地方相关部门提供各类发展规划、政策建言、咨询报告等共计50余项。
5.打造服务共同体,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项目实践+服务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从“理念、课程、方法”到“人员、场地、资金”到“政策、服务、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每年安排5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从行业企业聘请100余名创新创业导师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近5年,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奖励1200余项、省级奖励1800余项。学校获批为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华航创业大学获批为河北省首批创业大学单位。
坚持在航天底色与应用本色的发展中凸显办学特色
1.强化航天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依托航天行业背景和资源,学校建有“军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两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产业经济学”等省级重点(发展)学科,设立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天工程”等硕士点,新增了“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导航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学校整体突出应用、主体突出工程、部分凸显航天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逐步形成。依托航天资源组建“钱学森班”和“高凤林工匠班”两个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不断强化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实践能力训练和航天精神传承。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就业质量持续向好,其中到航天相关单位就业人数达毕业生总人数的13%。
2.围绕航天行业开展科技创新。学校牵头建立“河北省跨气水介质飞行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热防护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微小型航天器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河北省航天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微纳卫星协同创新中心”等13个省部级国防军工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宇航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航空宇航发动机设计与试验”“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与智能处理”等10支科技创新团队,在航天产品精密制造、航天软件测试与开发、新材料及加工、航天产品高可靠性微电子装联、航天地面测试装备研发、航天遥感信息处理等方面深化与航天合作,提升了服务航天和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3.推进航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以航天文化育人,以航天精神铸魂,把航天精神融入校训、校风,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一课两馆一展”纳入开学第一课,即讲好“航天概论必修课”、建好“航天博物馆和校史馆”、办好“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利用“华航讲堂”“航天日”等开展航天主题教育活动,邀请航天领导、院士专家、航天员走进校园、走近学生。将航天元素植入校园建设,用航天器实物和模型打造航天特色校园景观,以航天人、航天事、航天器命名校园道路。设置航天奖学金、奖教金。学校航天博物馆获批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科普示范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并作为廊坊市科技馆免费向市民开放,累计接待中小学生和市民3万余人次。在40余年的栉风沐雨中,学校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积极推动航天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班级,厚植航天情怀,培养学生献身航天、献身国防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了“严格教风、严格学风、严格管理”的“三严”教学管理特色,培养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为人朴实、作风务实”的“三实”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坚持在政策引领与优化治理的联动中激发办学活力
1.加强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学校坚持把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完善职责清晰、分工协作、权责一体、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内部治理体系。成立了学校理事会、教育基金会和新一届校友会,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全面修订管理制度,形成了包括1个根本制度、33个基本制度、236个专门制度和若干部门制度在内的四级制度体系,学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水平明显提升。
2.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学校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打造质量文化,形成了“教学运行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三线监控,学校、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社会评校三方评价”的 “三三三”全员、全程、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评教、评学、评课、评专业、评学院活动,形成各类评价报告,为学校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切实提高了“管”“教”“学”的质量。
3.全面实施目标绩效管理。构建由《编制及岗位设置管理办法》《部门职责汇编》《岗位职责规定》组成的“三定”体系,积极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机关服务基层、干部服务教师、全员服务学生,树牢二级学院办大学思想。学校与二级学院就人、事、财、物等协定“权力清单”,让学院在清单范围内充分统筹各类资源。对二级单位全面实施目标绩效管理,修订《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暂行办法》《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形成了以岗位为基础、突出综合业绩的绩效分配体系,学校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学校目标绩效、校领导班子考核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秉承“进德修业、精益求精”的校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建设航天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校长 韩文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