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学生在水田里除草。学校供图 |
|
日前,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开展“暑期劳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小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的乐趣。王树成 摄 |
■聚焦暑期生活
耕读基地挣“分”记
——华中科大哲学学院学生暑期劳动教育见闻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尚紫荆 徐敏
“水好热!太阳好晒!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到水田中薅草。”近日,在山清水秀的湖北蕲春县虚心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大一学生靳皓童戴着草帽、穿上特制的胶鞋,拄着竹杖走进一片青翠水田里。在带队师傅的指导下,她很快就清理了一小片水田。“虽然辛苦,但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还‘挣’得了两个必修课学分呢!”靳皓童开心地说。
包括靳皓童在内,华中科大哲学学院共有23名一年级本科生在耕读教育教学基地虚心谷参与为期一周的耕读劳动教育课,水田除草是其中一项课程内容。
下午3点左右,烈日当空,室外仿佛一个高温大蒸笼。8名学生在水田里各守一方,认真薅草。带队师傅在一旁传授着经验:“长出水面的杂草用手拔掉,水中的浮草用脚踩进泥里。拄着竹杖,一只脚将底下泥巴抹平,再踩另一只脚……”慢慢地,大家越走越快,效率越来越高,不一会儿,水田里的杂草就都消失了。“术业有专攻,我们更应该尊重劳动,尊重农民。”大家感叹道。
当天,和水田除草同时进行的,还有采摘豇豆和磨豆浆的课程活动。豇豆组的学生在当地村民的指导下,齐心协力,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豆浆组的学生科学分工,按步骤进行磨豆子、滤豆渣、煮豆浆等工序,制作出美味的豆浆。
“这份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这次耕读教育,我很难有机会亲身走进田里触摸泥土、感受耕作。”在耕读日志里,哲学学院学生杨晨皓这样写道。
那“挣”学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华中科大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介绍,学院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旨在帮助学生深度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学生们将在白天下地除草、施肥、劈柴、帮厨、磨豆浆等,晚上诵读与劳动、农业相关的哲学经典著作,真正体验“晴耕雨读”“昼耕夜读”。
在体验中收获成长
——宁夏暑期提升中小学生劳动素养
本报记者 张贺 通讯员 吴丽媛
“妈妈,晚上我给你做凉皮,尝尝我的手艺。”近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第十六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晨曦兴奋地给妈妈蔡娟打电话,凉皮是她和妈妈共同完成的半成品。
当天晚上,李晨曦迫不及待地调酱汁,准备面筋和黄瓜丝、胡萝卜丝等配料,虽然是加工环节,但参与感满满。
这个暑假,除了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外,李晨曦还掌握了做凉皮、蒸馒头等新技能。“以前觉得家务活不起眼、没有技术含量,但真正体验过才知道它的辛苦和不易,在劳动过程中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也是重要收获。”李晨曦说。
“双减”以来,利通区第十六小学实施以生命体验课、生活技能课和生态环保课为主体的“三生教育”,设置了集蔬果种植、花卉移植、苗木栽培、家政服务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暑期来临,该校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暑期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蔡娟表示,劳动实践让孩子的暑假生活更丰富,盯着屏幕的时间少了,动手动脑的时候多了,孩子也更理解家长了,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中小学结合本校特色,打破学科界限,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趣味十足、充满成长体验的暑期创意“作业单”。
该市平罗县陶乐第一小学在特色暑假“作业单”里加入了“我的房间我整理”“争做父母小帮手”“制作创意水果拼盘”等劳动作业,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该校还倡导学生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快乐义工居家行”暑期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利用食品包装盒、易拉罐、饮料瓶等废弃物品,制作具有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功能的小工艺品。平罗县城关三小开启学科“作业超市”模式。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在创意“作业单”里自主选择需要完成的作业,如在三年级的“科学空间站”项目作业板块中,学生可以手绘科学小报,制作土电话、六弦琴、交通信号灯等科技创意作品,争做“小小发明家”或“制作小达人”。
为持续深化“双减”成效,在暑期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宁夏教育厅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科学安排学生暑期学习生活,倡导给学生布置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创新性作业,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依托综合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等支持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