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创办于1995年,地处西安高新开发区。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创办国际化、现代化的示范学校”办学目标,以“高起点、新体制,高标准、新思想,高质量、新方法”的“三高三新”办学原则,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大爱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20多年来,学校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围绕读懂学生,关注学生差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寻找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之“根”;围绕读懂课程,设立和实施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现实需要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课程,寻找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教学之“本”,探索、构建、实施、完善了“人本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人本课程”理念
彰显时代性和发展性
课程理念是对教育认识的集中体现。“人本课程”创建之初,学校就在课程理念上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发展期间,学校始终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原则,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从外延上看,整个课程体系所秉持和展现的是一个综合性、创新性、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不断融入先进的、具有时代性的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等。从内涵上讲,课程理念以“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知新致远”为三大支撑,通过“三色文化、探究与创新、劳动与实践”三条主线,力求达到“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三大目标,综合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终极目标。
整个理念的突出创新点在于课程构建的三条主线,即撑起精神骨架的“三色文化”、作为传递载体的“探究与创新”和筑起活动根基的“劳动与实践”,其中“三色文化”极具校本特色。学校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例如道德与法治课“党在我心中”引导学生讲好红色故事,历史课“行走博物馆”带领学生走进红色记忆博物馆等;开设以生命、生态为核心,尊重生命的绿色文化课程,包括“地理视角观天下”“心灵成长课”等,系统营造一个引导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环境;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激发文化自信的“古色”文化课程,在“书韵”“艺美”等课程中融入“古色”文化价值,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第二条主线“探究与创新”是学校的常态化要求,也是所有课程与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探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证据、培养能力、提升素养。例如“物理研究与拓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创新则注重思想性,通过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时代、结合家校共育、用好校外资源、创设新内容,在探索与趣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条主线“劳动与实践”凸显时代性、先进性。学校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思想,精心编写《劳动·生活与实践》劳动教育校本教材,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纳入课表,每周一节。积极探索有特点的劳动教育模式,形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例如与“+校”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联合开发“致敬南泥湾”红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农耕课程,以“弘扬南泥湾精神”为主导,让学生在劳作、丰收中,传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强化家庭基础作用、学校主导作用和社会支持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新局面。
“人本课程”架构
兼具系统性和综合性
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课程架构设置则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依托。人本课程体系包含31门课程,按照门类、层次、教育目标顺序、科学结构系统排列。“以人为本”的课程观,决定了此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都紧紧围绕“人的培养和发展”这一中心,保证学生学习后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
31门课程被划为4个板块:发展课程、活动课程、社团课程和国际课程。发展课程涵盖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体育、心理健康、劳动与实践等科目,旨在提升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活动课程以学校活动为载体,开设劳动教育、研学活动、STEAM课程等,进一步培养兼具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社团课程是较大的课程子体系,涵盖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心理、机器人(人工智能)、人文、科学、综合实践八大类、近百个社团,供七、八年级学生选择。国际课程包含世界课堂、模拟联合国活动、TEDx演讲课程和口语课程,是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培养自身国际竞争力的课程。
课程体系既是学校内涵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20多年的探索中,“人本课程”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不同阶段:2000—2001年是萌芽阶段,主要依据具体生源实际,从课程上关注学生差异,实现分层管理,做到因材施教。2002—2018年属于第二阶段,主要成效是让新课改落地生根,纵向贯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路径及综合实践涵盖分层练习、分层走班、社团活动的基础校本课程体系。2018年后进入形成阶段,进一步整合、提炼、完善学科课程结构,制定15个门类的《“人本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正式出版与“人本课程”相关的31本校本教材,最终形成“人本课程”体系。
“人本课程”实施
聚焦创新性和选择性
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学校在“人本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增强课程引导育人方式变革,实施“分层走班”和社团课程,解决学生差异化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人本选修课程走班主要在七、八年级开展。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体育、音乐、美术科目按照项目开展分组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科目针对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开展分层选修教学。部分采取项目选修,部分采用分层选修。项目选修主要依据学生兴趣自由选择,分层选修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测试、分层评价。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学校社团课程内容覆盖七、八年级开设的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心理、机器人(人工智能)、人文、科学、综合实践等八大类型168个社团,和科技创新中心、体育中心、艺术中心及地理实验室、数学实验室、STEAM实验室、机器人活动中心、烹饪教室等部室共同发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课程注重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秦大地的生动实践,用好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人本课程”评价
凸显激励性和过程性
在“人本课程”评价上,学校坚持“发挥教师个人智慧,以学生为本,关注效果和过程”的原则,通过激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建立了《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人本课程”评价手册》,对每一门课、每一个活动都制定了不同内容的制式评价表,从教师、学生、自我等角度,学业、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具体来讲,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师述评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校发展评价制度中。涉及教师述评制度中的教师自评、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度、课堂教学教师行为观察评价、课堂教学学生行为观察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中的学生六个维度综合素质评价、体能达标评价、艺术素养达标评价,学校发展评价制度中的学校党建等工作评价和学校管理人员评价。评价核心标准侧重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体悟、感知、表述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评价形式以等级或“分数+评语+成长记录袋”呈现。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整体进行动态评估,以不同方式发挥社会的隐性评价激励与反馈功能,促进群体合作中的个性成长。
实践证明“人本课程”
具备成效性和推广性
20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人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大格局效果明显。德育注重以党总支为核心、政教处为龙头,由共青团、学生会、年级组、班主任共同组成的教育网络共同实施课程,突出德育实效。智育着力认知能力培养、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强化体育锻炼,以必修课和自主选修课双重模式,让每名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美育紧紧抓住培养学生人格和心灵主线,提升学生美的素养,形成美的人格。劳育中的《学生家庭劳动周记册》完整记录了课程中学生每周的劳动成长体验。二是关注发展学习力、提升价值力、激活生命力、锻炼思维力、培养创新力等五大关键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使学校教育回归本质、回归生活、回归实践。三是加速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人本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而言是很大的挑战,但也助推他们上了一个新台阶,由学科本位向大融合转变,从教材需要向学生需要的方向转变,从利于提升成绩向提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转变。四是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改变了课堂教学生态,增强了课堂活力。近年来,学校获得“五星级党组织”“陕西省语言艺术辅导基地”“基础教育国家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学校”“全国初中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研究实验学校”“陕西省首批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管理示范基地”及“陕西省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科研实践基地学校”称号。英语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获得“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等称号。
此外,学校在西安高新区第八初级中学、第十初级中学、第十一初级中学、第十六初级中学、第十七初级中学和西安市高陵区通远中学实施了“人本课程”,四年后实践检验整体取得了明显效果,证明“人本课程”具有可复制性。
“人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围绕“理想信念、核心素养、个性发展、责任担当、幸福生活”五大目标,构筑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的高质量学校教育体系,助力“文明校园、活力校园、智慧校园、品质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力争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党总支书记、校长 张振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