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校长周刊
2022年07月20日 星期三
巩固改革成效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生态
——“双减”政策颁布一周年之际的思考与观察
张志勇
重庆两江新区重光小学的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小面。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学翠微分校学生在练习舞蹈。 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双减”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绘制了明确清晰的路线图,是撬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强力杠杆。距“双减”政策发布已有一周年,“双减”政策落实的成效如何?仍存在哪些新问题、新挑战?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如何进一步强化?本刊特邀专家、校长共同展开探讨。

    ——编者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一年来,这场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推动了校内校外教育体系的全面重构,正在加快推进我国高质量基础教育新生态的建设。

    一年来,“双减”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对照中央确定的各种负担“一年有效减轻”的工作目标,“双减”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双减”政策受到教育利益相关方的普遍赞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表明,九成以上的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赞同“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得到大幅压减,校外培训机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校外培训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二是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作业改革受到高度重视,作业设计和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健全,七成以上的教师注重教研组集体研讨设计作业、能够根据每个学生学情布置个性化作业;七成以上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八成以上的学生能在校完成大部分作业;绝大部分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大部分学生未参加非学科类培训。

    三是家长的校外教育支出和精力负担有效减轻。近三成家长认为,经济负担支出明显减轻,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四成多的家长、参加校外非学科培训的三成多的家长认为,花费减少了10%及以上;三成多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精力支出明显减轻。

    四是课后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各地学校周一到周五提供的课后服务时长平均每天为120分钟。在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具体时间点上,时间最集中的是15:30—17:30,“5+2”模式全面落实。近九成的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五是课堂教学改革受到高度重视。在“双减”改革背景下,八成以上的教师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压力增大,74.2%的教师认为“作业设计要求更高了”。各地中小学主动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新局面。七成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增强了,重视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分组学习,能讲清重点难点,等等;调查表明,八成以上的学生满意教师的课程教学进度,认为“老师上课节奏正常,很轻松就能跟上节奏”。

    六是教育生态得到初步改善。“双减”改革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家校协同育人意识普遍得到加强,家校之间的良好沟通局面正在形成,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有所减轻,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家长对教育的整体满意度增加。与此同时,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回家后的教育内容发生积极改变。75.5%的家长认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阅读、运动、劳动、社会实践总时间增加;近七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

    “双减”改革仍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双减”一年来,在看到教育面貌发生积极变化、“双减”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双减”改革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凝聚“双减”改革共识方面,“减负”与“升学”矛盾的认识仍然是制约“双减”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内因。调查发现,91.2%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希望硕士、博士的比例分别为25.0%、22.5%。52.6%的学生认为家长期望太高是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高收入与低收入两端的家长参加校外培训的占比高;32.6%的家长为让孩子上好学校常常感到很焦虑;等等。这说明,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来源于家长和学生面临的升学考试压力。在我们的访谈中,有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说,虽然中央制定了三年目标,但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变,很难根治问题;很多家长虽然认同“双减”政策,但又固执地认为,中考、高考不改革,“双减”改革就很难推行下去。也有四成多的家长担心减少校内作业、不上校外培训班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更有不少家长因不知道政策最终能否执行下去,感到更迷茫、更焦虑;等等。

    二是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方面,亟待推进学校教育内部和外部教育关系的重构。“双减”意见要求“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一年来,各地围绕“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深化作业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供给,可以说,在推进“学校教育回归校园”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也面临新的三大难题:第一,如何正确处理作业改革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作业改革与课堂教学不能搞成“两张皮”,作业改革要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必须进行整体设计、一体化实施。第二,如何正确处理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按照“双减”意见要求,课后服务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这个满足无疑是建立在学生课堂学习基础之上的,要强化课后服务学习与课堂教学学习之间的内在关联,不能把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搞成“两张皮”。说到底,课堂教学是学生必须接受的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学习,而课后服务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由学校供给的差别化、个性化、选择性学习。第三,如何处理课后服务与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课后服务是学校在正常工作日内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突破正常工作日的界限,在周末、节假日也提供所谓的“课后服务”,导致课后服务“外溢”,出现了挤压甚至取代校外教育、家庭教育阵地的现象;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突破课后服务不允许讲授新课、统一补习的规定,开展提前教学、统一的应试训练;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成本全部由家长承担,没有建立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等等。这些课后服务“范围外溢”、功能变异、公共服务性质扭曲等现象亟待规范。

    三是在“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方面,校外学科补习的“非机构化”“隐形化”现象日益突出,出现校外非学科培训的“学科化”抬头现象。在我们的调研中,受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认为,学科培训打着非学科培训或素质教育的幌子出现;非学科培训明显升温,出现了类似“双减”前学科培训的乱象等。不少受访负责人认为,校外培训转入地下,更难监管,家长经济负担更重了;与此同时,如何满足老百姓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面临新挑战。

    标本兼治,深化改革,加快建立高质量基础教育新生态

    中央“双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本举措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在统一思想、巩固“双减”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要标本兼治,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加快建立高质量基础教育新生态:

    一是优化校外培训治理,充分发挥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校外培训监管要做到长治久安,应系统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明确国家对校外培训的大政方针,形成国家对校外培训治理、监管、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给校外教育政策走向一个稳定的预期。第一,明确校外培训的公益性、普惠性的教育属性。面向未成年人的校外培训,具有特殊的民生性和教育性,关乎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应作为公益性教育事业统一纳入非营利性的特殊行业进行监管。只有禁止一切校外培训的营利性驱动、资本化运作模式,校外培训的健康发展才具备根本制度基础。第二,完善校外培训治理机制。坚持统筹管理、协同治理。将校外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培训、实践类研学等统一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准入管理,同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日常监管职责;坚持系统管理、分类定价。对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培训、实践类研学等,根据培训成本,采取差别化定价政策,实施不同的政府指导价管理。第三,充分发挥校外培训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坚持规范管理、支持发展,防止“一刀切”式的简单化治理,要通过公益性、普惠性校外培训,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校外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二是全面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提供课后服务,是党和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降低学生和家长对市场化校外培训需求动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的重大举措。第一,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必须动员政府、学校、社会一切力量,健全课后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改变课后服务内容以指导学生做作业为主的局面,强化学习困难学生的补习辅导、优秀学生的学科拓展学习和特长学生的创新创造教育。第二,建立健全向校外教育机构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健全校外教育机构课程资源购买机制,丰富课后服务课程供给。第三,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以财政为主、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政府与家庭合理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与课后服务时长相匹配的教师课后服务补贴制度,原则上参照加班工资标准核算教师课后服务补贴。

    三是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双减”改革培根筑基。调查发现,八成多的教师认为,实施“双减”改革,社会与家长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期待。减负是为了提质,减负必须建立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深化“双减”改革的治本之策,已成为共识。第一,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调查发现,六成多的教师不清楚本校是否能做到零起点教学,两成多的教师认为本校“很难做到零起点教学”。这说明,在许多学校,国家课程方案并没有真正严格得到落实。课程方案是国家教育意志的具体体现,要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为抓手,严格查处、严厉禁止提前教学、超前教学行为,以及提前结束课程复习备考等行为,坚持切断校外学科超前培训与校内不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安排,按照校外培训的进度实施课程教学,校外校内教育互相绑架,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破坏正常教育生态的行为。第二,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育人方式变革。调查发现,近七成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主”,“老师很重视个别辅导”的仅占22.1%,“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开展分层、个性化学习”的仅占23.7%。这说明,从整体上看,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走出“满堂灌”的局面。重视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引导教师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加大跨学科学习、项目学习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各地要定期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持续变革育人方式。第三,深化作业、课堂与课后服务的系统化、整体化、一体化改革,重构学校教育体系,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是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为“双减”改革赋能助力。中央、省级政府支持县(市、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财力保障,加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环境建设,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评价、学生管理等全面赋能。同时,大力推行“名师在线”、城乡教育共同体“双师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五是加快中考、高考改革,引领深化“双减”改革。深化“双减”工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应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强化“双减”改革的根基。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坚持教考一致,适当降低中考命题难度,缓解中考竞争压力;加大中高考命题改革力度,让人民群众看到中考、高考招生更加重视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加大重点高中、大学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力度,将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性学习成果纳入录取标准;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较大幅度扩大职业教育本科招生计划,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