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石、黄百草、四合院落、小天井……精致细腻的“岱岳一居”民居展馆,就像一组雕塑,守住一方静谧与安宁;旧时堂屋、五色门笺、木版年画……充满传统气息的乡情记忆展馆,传承着乡土文化记忆。在山东建筑大学,除了这样的传统文化建筑展馆,还有迁移保护的老别墅,改造利用的火车餐厅,每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建筑设施,都是一处活着的博物馆,让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充满校园。
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山东建筑大学的“文化塑校”工作,充分结合建筑行业文化资源,凸显建筑育人的鲜明特色,在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学校文化新风尚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巧用本土建筑打造育人活教材
“同学们看,2009年,学校工程加固鉴定研究院历时14小时、行程30公里,用两辆液压平板车将这座长约15米、宽约9米、重达200吨的老别墅从经一路整体平移到校园,创下了国内历史建筑整体迁移最远距离的纪录,集中展示了建筑物平移技术……”每当新生入校,山东建筑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志愿者都会向他们介绍学校的独特名片,让他们感受历史建筑承载的厚重故事。
“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是教书育人的最好载体。”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波说。近20年来,姜波致力于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历史建筑再利用工作。在姜波的努力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拆迁的凤凰公馆、老别墅等历史建筑被移入校园,成了教书育人的活教材。
为更好地服务齐鲁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山东建筑大学相继完成了民国老别墅平移工程、济南中国电影院前门廊迁移保护、凤凰公馆异地重建等一系列历史建筑抢救性保护项目。依托这些历史文化建筑,学校建成了包括建筑平移技术展馆、地图地契展馆、山东民居展馆、乡情记忆展馆、铁路建筑展馆等在内的特色博物馆群,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绿色生态校园案例。这些各具特色的博物馆、老建筑,与诸子先贤雕塑相互辉映,丰富了校园文化底蕴。
抓住小切口写好育人大文章
在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的“皂角树下”,有“我心目中的马克思”小剧场演出,有师生三代同台讲述的青春故事会,有透过《红楼梦》看中国传统园林和服饰的读书会,还有吸引不少留学生参与的书法文化分享会。
学院党委依托“皂角树下”党建文化品牌,创新传播方式,以小切口、大背景,小故事、大道理,小人物、大主题,小细节、大情感的思路,用师生听得懂的语言,以小见大地讲述有质量、有深度、有温度的党建思政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穿越到现代,不再金戈铁马,而是一起开了家公司,在商业江湖中做起了房地产生意。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作为公司的技术代表引进新的钢筋混凝土技术,故事由此展开。”这不是“戏说三国”,而是学校教师王艺霖借三国人物讲授钢筋混凝土知识。
王艺霖抓住“名著背后的思政元素”这一小切口,将四大名著融入专业课的授课过程,让传统课堂变得鲜活有趣,实现了教书与育人双管齐下。
2004年,在VR(虚拟现实)尚未被熟知时,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陈清奎便牵头成立了VR实验室,带领团队开展VR技术研究,并致力于VR在各产业尤其是文化、教育产业中的应用推广。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陈清奎带领团队植根齐鲁文化,借助VR技术等现代多媒体手段,推出数字展馆、数字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国学文化教育产品等一系列文化科技创意产品,通过创新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开出时代之花。
学校还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将400余个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的第二课堂。学校开设的“筑基讲坛”“三三讲堂”“海右论坛”“创业大讲堂”也成为师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创品牌展现文化育人新态度
“国潮”的流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凸显出青年一代对中华文化、中国元素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自信。与此类似,“此间建大”作为学校重要的文创品牌,在继承发扬建筑文化、提升美育水平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开拓示范效应。
“‘此间建大’指的是1956—2021年65载时空维度下的建大风物。”学校“皂角树下”文化创意中心负责人周莹说。“此间建大”系列主题文创,以学生手绘学校风物为主,包括日历、书签、明信片、扇子、茶具、文具等产品,将学校的建筑、景观、草木等融入文创设计之中,传达出学生对母校的深深情感。
“开物国潮”是“此间建大”文创系列中的一部分,由艺术学院辅导员董颖组织策划,以建筑精神、建筑人文为核心,内容涵盖建筑实务、建筑结构、建筑语言、建筑革命等,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推出了一批具有中华建筑美学与校园文化气息的创意衍生品。
厚德博学、筑基建业。校长于德湖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入聚力实施“文化塑校”等“六大工程”,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一如既往提升建筑文化育人实效,在新时代让学生“如沐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