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教育理念泛化、学科与专业融合度不高、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要素协同难等问题,培养高端外语人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9年启动协同育人模式探索,率先提出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由“工具性”向“人文性”和“科学性”转变的发展理念,入外语学科主流,显校本特色。经过十余年的创新实践,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德语5个本科专业均进入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名单,实现一流专业全覆盖;先后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50余项荣誉。
坚持价值引领,构建外语课程思政体系
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外语学科学生特点,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率先成立外语课程思政中心,充分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过程中,营造了“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浓厚思政育人氛围,构建形成学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了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等一批思政课程,在国内外出版高水平专著型教材共37部,获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12门。
聚焦国家翻译实践,服务对外开放战略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建立沙博理研究中心并下设沙博理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基地,推进对外话语理论创新和专门外语人才培养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创新性提出“国家翻译实践”概念和方法论体系,带领国内该领域学术共同体致力于“国家翻译学”的学科建构,引领国家翻译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依托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引领海洋文化研究、海洋区域国别研究等,为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海洋文化研究支撑。韩国研究中心(国家备案)为国家提供朝韩国情资料翻译咨询服务,服务我国东北亚发展战略。
吸收国际学者,组建中外联合指导团队
学院以“学术创新牵引学科进步、课程改革带动人才培养”为行动指针,探索出“问题化驱动、团队化指导、探究式互动、全球化表达”的人才培养路径。与美、英、法、日、韩等国的33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国际化办学格局。聘任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美国应用语言学家Brent Wolter教授等8位国际知名学者为特聘教授,与学院教师团队联合授课、培养博士研究生,构建二语习得、会话分析、国家翻译、韩国学等5支重点科研教学团队,开设“二语语用学”“译者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外国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20余门国际前沿课程。
扎根中国大地,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作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学院创建全国首个“二语习得研究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探索解决学外语费时低效等重大现实问题,引领全国二语习得研究趋势。依托学校“语言与脑科学实验室”,与青岛市立医院共建“语言认知康复与医患沟通研究中心”,与15个单位共建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中外导师共同营造的良好学术氛围有力地提升了学术交流质量,研究生在SS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多次受国家、省、市政府部门表彰。
坚持内涵发展,完善过程与结果综合评价
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实施严格的中期考核淘汰制度,完成从结果评价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综合评价的转变。10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坚持对所有学位论文进行校外“双盲”外审,每年论文优秀率达85%,8篇毕业论文获评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历年学生就业率在98%以上。50余名毕业生任职于国家部委和国际组织,近30名毕业生在剑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担任教职。
进入新时代,外语学科应当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以“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助力一流大学建设,致力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战略需求。
(陈颖 王智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