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7日 星期四
四个融合 四位一体
——河北农业大学知农爱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
申书兴
横跨14个学院、本硕博联合组建的阜平乡村振兴团队,通过“资源全息脉络调查”和“资源多功能评价”,为阜平构建“三级四层”产业体系,在红色筑梦之旅中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
“梨想”项目团队,扎根威县12年,帮助威县建成新型梨园260个,带动4000余名农民就业创业,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加快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河北农业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开创的“太行山道路”本身就是一条实践育人、科技富民、创新创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新时期,学校坚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改革动力的重要方略,作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作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太行山道路”办学模式有机统一的总体安排,明确了“四个融合、四位一体,培养知农爱农创新创业人才”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专业教育、科研训练、产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力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家国情怀一体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专创融合上“做实功”

    伴随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加快由院校供给驱动转向市场需求驱动。事实上,传统高等农业教育已不足以形成服务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迫切需要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聚焦“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等关键问题,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为此,如何推进以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的专创融合,是重构新农科教与学“新生态”,更好引领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问题。一是统筹通识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做实通识课程,做强专业课程,做优创客课程。制定本科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框架图、课程规范、课程地图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成立教师创新工作室214个,开发“多元思维模型”“Bio-X创新科研综合实训”等通识课程500余门,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课程700余门,培育专创融合优质课程200余门,出版《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与创业指导》等系列教材。二是发挥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作用,实施“智慧课堂建设工程”。引进超星发现系统、森图创业数字图书馆、正保远程教育多媒体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建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泛在学习新模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创新考核方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成涵盖545门课程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精益——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等课程在全国300余所高校推广使用,选课总人数超过9万人,累计访问量超过877万人次,累计互动次数为10万余次。三是立足新时代教师跨学科素养和跨学科课程设计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与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联合创建园艺植物育种学虚拟教研室,与中国创业教育工作者网络(EECN)共建创新创业虚拟教研室,着力探索“智能+”时代基于课程的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路径与运行模式,从更高水平上促进跨学科专业、跨学校、跨地域的教育教学研究交流。通过学术沙龙、国内访学、境外研修、挂职锻炼等多措并举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系统培育200名专业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师资,60名校园天使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支持教师发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200余篇,引导教师把边行动、边学习的教学思维和引导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教学设计,有力促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讲授者向健全人格塑造者、学习资源提供者、学习环境设计者、学习动力促进者、有效知识和学习方法传授者、学习效果评估者转变。

    在科创融合上“落实处”

    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侧重学术训练和知识积累的传统教育优势正在逐步消弱,固有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支撑乏力。如何抓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这个突破口,深入推进以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线的科创融合,是立足新时代全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和创造活力的重要方面。一是依托农科、文管、理工三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打造专业认知、实验与实践、科学研究逐级递进,课内课外有机衔接的“基础创新训练平台”。3万平方米的农科创新中心、1.7万平方米的工程实训中心、3000平方米的文管创新创业实训室群以及1.3万平方米的农科创新实验园、园林创新实践智慧园、现代农业体验中心,全面支持学生通过实验课程选修、科研兴趣小组、预约设计性实验等形式,自主开展学习和研究,拓宽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二是全面提升校园创客空间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跨学科交流心得体验、参与产业创新训练、实践创新创业奇思妙想的“自主创新训练平台”。聚焦“基于专业的创新”,成立了“云上农业”“生态资源”等创新工作室214个,培育创新团队200余个;聚焦“基于创新的创造”,建成“食尚工坊”“啄木鸟”等总面积1.6万平方米的创客空间9个;聚焦“基于创新的创业”,建成“渤海众创”“生物智造+”等总面积逾1万平方米的国家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引入创业导师和项目辅导教练263人,年举办承办创新创业讲座、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200余场,师生参与逾3万人次,有力推动学生从“课桌”走向“讲台”,有效提升学生的认识、思考和实践水平。三是聚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食品、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打造专业化的“生物智造+创新实践平台”。该平台面向生物科技创业者提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培训、风投对接、管理咨询等一站式“双创”支撑服务,包括功能食品、微生物制药、微生物肥料、农林废弃物能源转化4个创客工作室和产品原型设计、创客综合服务、科技成果转化3个组织服务中心,即“4+3”平台架构,进入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支持序列。以“生物智造+”专业化众创空间为轴心,以渤海众创、创意工坊、众联动保、五棵松等各级各类创客空间为节点,以创新工作室和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中心)为重要依托的“耕读未来”“双创”特色功能区对科创融合实现全面支撑。

    在产创融合上“出实招”

    创新政校企联动、产学研协同的合作发展新机制,构建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开放育人新平台,是补齐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短板、营造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的必经之路。如何推进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产创融合,是促进产业链、人才链、学科链、创新链和服务链“无缝链接”,真正激活师生投身创新创业创造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一是线上线下连接,用好创新创业教育一站式管理与孵化平台——“投智圈”。以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就业创业协会、创新创业联盟、KAB创业俱乐部等社团组织为抓手,实施科研训练、“双创”竞赛“双轮驱动”,全面支撑多学科融合、多领域合作、多团队协同创新创业。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78项,获得高水平“双创”竞赛国家奖励528项、省级奖励1100项,特别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实现本科生全覆盖,参赛项目数量、获奖项目数量和获奖等级连续多年位列河北省高校前列,其中“梨想”项目获“互联网+”国赛红旅赛道金奖,连续两年获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先进集体奖。二是校内校外联动,办好河北耕读乡创学院。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智慧库,设立专门的“乡创教育基金”,支持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重点聚焦乡村振兴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组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师生团队40支,推进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创业项目的种子库,扶持学生初创项目成长,激励青年学者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为项目成长提供政策指导、战略规划、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建好“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实现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再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通过探索政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创新、合作创业、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切实将生产的前沿技术、现实问题转化为教学内容,切实提高教学资源配置水平。目前已建成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和省创新驿站108个,涵盖果蔬、食用菌、畜禽等十大类35个特色产业,200余名青年教师、4000余名学生到驿站开展创新创业实践,100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在驿站得以转化。“创新驿站在前沿、龙头企业做两端、经营组织干中间、科技服务联多边”的产业扶贫新模式,被河北省政府部门采纳,引导全省建设农业创新驿站271个,2019年被作为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在思创融合上“见实效”

    如何推进以家国情怀培养为主线的思创融合,从而引导学生厚植“大国三农”情怀,勇担“强农兴农”使命,是改革实践中要把握的根本问题。一是强化思政育人特色。全面加强“太行山道路”展览馆、“德润农大”道德实践馆、文化园、碑廊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着力推动“太行山精神”“李保国精神”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涵盖6门主干课、3门通识课、3门平台课和系列在线开放课、视频公开课在内的思政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充分发挥学校“太行山道路”在科教兴农、产业富民、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着力在体验式、浸润式的思政课堂上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的自豪感、使命感,增强学生强农兴农的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打造思政育人品牌。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支农支教、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着力打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焦点时刻”“农大好故事”“出彩人生大讲堂”等系列特色文化品牌。学校连续两年获全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先进集体奖,“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20余项,“出彩人生大讲堂”先后被省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评为高校十大文化讲坛、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李云皓、张鑫璐等毕业生案例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案例。11名校友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塞罕坝机械林场领导班子、中层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中的1/3是学校毕业生。三是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着力创新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新模式,构建“思创专融合”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机制,有效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和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涵养,进一步牢固为“三农”问题求解、为社会发展献力的使命担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育人理论与实践探索”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实施‘1341’实践育人综合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四个融合”是手段,“四位一体”是目标。多年来,河北农业大学立足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通过“四个融合、四位一体”知农爱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牵动了师生关系重构、知识体系重建和教学形态重塑,推动了从“就业从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回答了农业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2017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门和省政府部门领导来校调研时均对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学校面向未来的“双创”实践育人格局基本形成。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新目标,走好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之路的新任务,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新要求,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牢牢把握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加快完善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布局,誓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以期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服务经济强省和美丽河北建设的进程中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申书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河北农业大学知农爱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07/07/04/ZGJYB2022070704_b.jpg 04 中国教育报 5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