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9日 星期三
夯实本科教育基础 谱写协同育人新篇
——青岛大学着力打造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谢剑南 魏喆吉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性基础地位,本科阶段是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青岛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协力谱写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新篇。

    坚持以本为本育人初心

    突出本科教育优先地位

    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中,青岛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坚持“以本为本”的育人初心,在本科教育全面推动让学生回归教室、教师回归课堂、学院回归人才培养、学校回归教育事业的“四个回归”,从本科教育的规律、性质、任务、目标出发,全面强化本科教育的优先地位,加强本科教育顶层设计,在持续精心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核两基三全四温五成”协同育人体系。“一核”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基”即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三全”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途径,“四温”即“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温馨”的育人环境,“五成”即“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的育人目标。在此育人体系牵引下,青岛大学的本科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育人生态。

    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能潜力,青岛大学在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基础工程。青岛大学通过探索实践,树牢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教育理念,形成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合”的“四个融合”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从宏观学科专业、中观教研室活动、微观课程与教材入手,全面推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以投入为中心向以产出为中心转变的“四个转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大力推行翻转课堂、圆桌课堂、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主动性、探究式、实践化学习,创新性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型升级,实现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新提升。

    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拓展卓越人才成长路径

    为了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式,青岛大学坚持以学生培养与未来发展为中心,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学院设置,重构以质量和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优化调整机制,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阵地。

    按照“控制规模、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打造特色、质量优先”的原则,青岛大学实行学科集群发展和大类培养模式,形成“医学+”“材料+”“系统+”“纺织+”等优势学科专业。目前,青岛大学有12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13个学科入选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14个学科进入USNews2022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

    根据形势的发展,青岛大学适时动态调整了招生专业,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基础,对专业实施升级改造,关停并转落后专业,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专业,优化升级传统专业,壮大特色优势专业。2018年以来,陆续停招本科专业25个、新增专业4个,将招生专业由102个优化调整到79个。该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日前,青岛大学新增7个国家级别、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此,青岛大学共有39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月18日,在公布的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青岛大学有100个专业上榜,数量居全国高校第23位,在非“双一流”高校中位居第2位。

    专业的精优化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每一级本科新生入学后,青岛大学坚持“一个都不少”和“人人都要好”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个个有兴趣才华,人人有成长路径”的工作要求,依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性,建立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培养方案。在培养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上,青岛大学聚焦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把各学科本科人才培养向卓越化目标延展,建设一流核心课程,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强化育人能力建设,注重科学基础、工程能力、系统思维和人文精神的交叉融合,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教师、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人文社科人才等的专业化、精细化、博雅化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的人才培养多维保障架构。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依靠和保障,也直接关系到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十三五”以来,青岛大学每年引进200多名博士学位新教师,6年来已全职引进1200余名高水平博士教师,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已近70%。同时,学校树立以“育人为本”的一流师资建设标杆,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推动导师与本科生建立稳固的学业联系制,指导本科生学习研究和未来发展。在推动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实施“五早”育人模式,鼓励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入团队、早触课题、早做研究、早出成果”,发挥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带头作用,新生遵循“导师指导、学长传承、项目引导、全员参与”的路径,全方位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良好学习能力、优秀创新能力。

    青岛大学对本科创新实验班的探索与建设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更好地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青岛大学在计算机专业的软件技术、历史学专业的人文社会科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数据科学、英语专业的语言大数据、英语专业的上合英俄双语、生物技术专业的巴斯德生物技术、金融学专业的量化金融与金融科技等专业中,开设创新实验班,实行校地共同培养,强化学术训练,推动科教融合育人,取得良好成效。如获得“山东省优秀班集体”称号的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图灵创新实验班”,在全班28名学生中,有正式党员一人、预备党员11人;获国家竞赛奖励36次,获省级竞赛奖励76次;获评省级优秀毕业生两人,校级优秀毕业生7人。临近毕业,该班有8名学生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就读,12名学生考研至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深造,其余8名学生也都有了就业去向,实现了学生全部高质量毕业去向落实。

    为了强化效果,青岛大学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量化评价体系,对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比赛竞赛、课外活动、学位论文等,进行全方位监管、监督、监测,并且依据指标进行环向评估、评价、评比,督促教师认真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汇聚各方资源协同育人

    综合提升人才培养效应

    争取社会支持,汇聚各方资源,促进协同育人,也是青岛大学推动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充分发挥校内校外产教联盟作用,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聚焦长效协同机制建设,实施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计划,搭建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平台,拓展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系统推进教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全方位培养专业精优、知识博雅、人格健全的优秀本科人才。学校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打造全国首个实体性“青大思政大课堂”,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激活培养过程中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广泛开展思政教育的学习与实践,取得了良好发展效果,引发全国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使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青岛大学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示范作用,带动学校全员深度参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由书记校长亲自带队访企拓岗促就业,了解调研企业新的人才需求情况,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实训培养,广泛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和联训机制,不断巩固合作基础并拓展就业新空间。

    近年来,青岛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保持在90%以上,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2.74%,其中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08%,本科生深造率为37.97%,2022届毕业生深造率达38.88%。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深造率和升学质量在省属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中均排名首位。

    青岛大学2022年招生计划中,面向全国31个省份招收全日制本科生6996人,其中面向山东省招生4878人,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将适时公布招生情况。

    在不断改进完善的本科教育发展中,青岛大学已然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大花园”,“花园”里错落有致地生长着各种“花草树木”,他们如此不同,又各自美丽芬芳,他们如此朝气蓬勃,又洋溢着文化浸润的美好气息,他们沐浴着同一片阳光,生长在同一片土壤里,构成了枝繁叶茂、百花争艳、百果争香的“大花园”。

    (谢剑南 魏喆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青岛大学着力打造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2-06/29/11/ZGJYB20220629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