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9日 星期三
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地
——读《语文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王金重

    商务印书馆近日出版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据笔者所知,这部书是该馆组编的“语文名家自选集”系列的第五部。作者王俊鸣先生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此后矢志研究语文教学,参与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材《写作与说话》,多有建树,自成一家。

    全书分为四辑,荟萃了作者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精华,体现了作者秉承叶圣陶的“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语文教学宗旨,以国内外优良教育理论和本人的教学实践为依据,对语文教学的价值、任务和教法进行了明确、科学、清晰的论述。

    语文教学的任务和价值,就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所以,我们只需紧紧抓住“读书作文”这四个字,研究怎样使学生多快好省地学会读书,学会作文。

    语文课,读的是作品,写的也是作品。要读懂一篇作品,就得认识那些字,懂得那些词句,理解其中的思想,体味其中的情感。要写出一篇文章,也得会写字,会用词,会造句,会安排篇章,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所以说,“读书作文”四个字,包含着知识、方法、技能、思维训练,也包含着情感、价值观。

    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规律。有规律,就有方法。要会读书,就要懂读书的规律;要教会学生“读书作文”,还必须懂得青少年在“读书作文”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关于阅读教学,作者把阅读分为“认读”“解读”“赏读”三个层次,达到三个层次也需要相应层次的能力,中学生需要具备的主要是“解读能力”。关于作文教学,作者重点放在“为什么写”上,必须让学生明白,作文是自己精神生活的园地,是记录自己成长的“史记”。有了动力或“内驱力”,“写什么”就解决了一半,至于“怎么写”,作者根据“文章的规律”——“‘文无定法’但是‘文章有法’”,对学生就作文的内容形式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总之,“训练学生会读、会写”的过程,就是师生在交流中共同享受语文智慧的过程,更是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这个能力,可以迁移到解决任何问题。

    所有的课堂教学过程,都是一个综合的、完整的过程——使学生的兴趣、注意、性格、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全面参与并全面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地。任何能力,不“训练”就不能养成;任何工具,不“训练”就不能掌握。“训”指教师活动,“练”指学生方面的活动。而“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只是学生单方面活动,既忽视教师职责,又不讲效率。

    目前,没有科学、系统的培养阅读能力、作文能力的教材。作者认为,教材文本都存在知识积累、能力训练、人文审美三方面价值。读懂一篇文章,有一些常规的思路与方法,要掌握这些思路和方法,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由“有意识”到“成习惯”,直至形成能力。

    在本书中,作者多处强调,质疑是创造的开始。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作者认为前提是培养学生敢质疑、会质疑。作者本人习惯于用“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学生“会质疑”——质疑环境,质疑事实,质疑事理,质疑别议。质疑,解疑,成了推动教学进程的动力。

    作者认为,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教师主导作用不容忽视。作者本人的教学方法是选例子、指路子、做样子、给场子、挂牌子,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作者要求学生每堂课后写“三新笔记”,记下本课时得到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感悟”。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原编辑)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