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9日 星期三
理念创新 “四营”联动
——浙江工商大学建设统计人才立体多元CAMP培养体系
苏为华 陈钰芬 陈骥 张崇辉
立体多元“1+4”CAMP人才培养体系

    数字化时代对统计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需求,特别强调大数据环境下的统计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及综合应用。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类专业以第一课堂教学为核心,遵循基础与前沿互补、理论与实务结合、产教深度融合的原则,设计了大数据统计人才能力矩阵,重点培养学生的多源异构大数据采集(Collection)、高效的大数据分析(Analysis)、可扩展自适应的统计建模(Modeling)、学以致用的多行业统计产品生成(Products)4项专业能力,同时注重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探索研究、组织协调、逻辑思辨等通用型能力,磨炼学生坚毅品质,构建了“基础+核心”分层递进、“专业+通用”融合协调的CAMP能力体系,创新了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顶层设计:

立体多元“1+4”CAMP培养体系

    任重道远。随着“互联网+”的推进,多源异构数据的采集整合,统计方法的组合建模,统计产品设计、实现与优化等专业技能,已成为统计人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是,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三难”问题越发突出。一是学用脱节,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适配难。由于课时数的限制,第一课堂教学中多使用标准化、刻意化、虚拟化的案例,导致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不深入,缺乏对大数据时代统计知识实际应用的感性认识。二是知识割裂,综合集成应用能力培养难。大数据时代更强调对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但一门课程主要聚焦一种统计理论、方法或技术,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缺乏将各种知识综合集成应用的能力。三是素养欠缺,统计数据驾驭能力提升难。统计素养培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灵敏、快速、准确地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有效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系统和持续的过程。仅仅依靠片段式的课堂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对数据的认知不敏感、判断不全面、分析不充分、创新不活跃,学生的统计数据驾驭能力(问题向数据转化、数据向结论转化、结论向产品转化的能力)提升困难。

    时代需求。为应对大数据时代统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院围绕“核心+拓展”能力培养目标,以第一课堂为统领,多类型课堂联动,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人才立体多元“1+4”CAMP培养体系。第一课堂主要培养学生在数据收集、分析、建模、统计产品实现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能力和通用型基础能力。通过“1+X”跨课堂教学实践,构建竞赛营、学术营、实训营、拓展营“四营”联动,强化CAMP专业基础能力,提升统计人才的CAMP核心能力,实现专业核心能力与通用型能力的融合,形成CAMP拓展能力,从而达成“基础+核心+拓展”的分层CAMP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多主题的课外活动,完善第一课堂与其他课堂的联动机制,探索形成了“营能对应”的个性化、立体多元CAMP人才培养体系。

竞赛营:

提升知识运用有效性

    创建以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为核心的多层次、多主题的竞赛营,重点突出数据收集方法的组合运用、多类型数据的整理分析、模型优选与综合集成等能力的训练,培育统计产品化意识。借助竞赛营的开展,检验学生对第一课堂知识体系的接受度及知识运用的有效性,将竞赛作品转化为第一课堂的教学案例,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和教学内容的完善更新。

    具体举措如下:一是建立形成了院、校、省三级竞赛制度,强化训练了学生在项目选题、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建模和报告撰写等统计工作全流程的基本能力;二是以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为支撑,锚定各类国家和国际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建立专项训练平台;三是以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竞赛为基础,组织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导师队伍,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如浙江省大学生经济管理案例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

学术营:

培养创新素养

    构建“教师讲、导师领、团队带”的学术系列活动,推动学生“思、学、做”,强化学术规范,拓宽统计视野,重点突出大数据收集的新方法新工具、复杂数据建模技术、统计产品(研究成果)热点与新动向。通过引入导师科研成果、统计前沿动态知识,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学习课题设计和组织、模型选择和方法创新、报告撰写和成果应用等经验技能,提高第一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具体举措如下:一是举办“统计前沿讲坛”,定期由专业教师介绍统计前沿知识和课题研究成果,让学生接触经济统计学发展动态,了解学术研究范式;二是实施“学术攀登计划”,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导师团队,参与课题研究,激发学术兴趣,提升对统计方法应用的认知能力;三是举办“统计菁英论坛”,定期组织学生提交研究报告、论文等成果,通过初审、复审、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思辨创新的能力。

实训营:

强化大数据应用技能

    以大数据时代社会需求为导向,构筑多场景、多阶段、多主题的实训营平台,重点围绕大数据采集与治理、挖掘与分析、商务数据建模、统计指数产品开发、政务数据的统计产品化等方面,强化学生CAMP核心能力与CAMP拓展能力。借助实训营,通过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补齐课堂教学与实践不适配的短板;通过学生实训的反馈,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案例,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构筑课堂促进实践、实践带动课堂的互动机制。

    具体举措如下:一是构建了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统计实验室)为依托,包含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集中实训的校内实训平台,系统训练学生大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二是搭建了以政务大数据需求为导向的多部门实训平台,与省市区各级统计部门、省民生民意调查中心、省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省海洋技术信息中心等多个政府部门共建实习基地,训练学生面向政务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整理能力;三是组建了以商务大数据需求为导向的多阶段实训平台,与义乌小商品城、柯桥轻纺城、永康五金城等大型商贸集团及杭州极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上海绘自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训练学生面向商务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建模和开发利用能力。

拓展营:

满足个性化需求

    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目标,重点补充大数据应用案例、大数据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大数据时代的职业规划设计,全面提升CAMP拓展能力。

    具体举措如下:一是创立“数梦工坊”,邀请实务精英,解析实战领域经典数据分析案例,拓展学生的统计视野;二是开设“大数据软件培训班”,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Hadoop、RapidMiner和Orange等大数据软件的专题培训,充实学生的工具库;三是举办“数咨沙龙”,以学生升学、出国、创业、就业等所需的统计专业素养为主题,邀请外聘教授、海归学者、知名校友等进行互动交流,完善学生的专业规划。

成效显著:

数量与质量“双管齐下”

    通过第一课堂教学与竞赛营、学术营、实训营、拓展营“四营”联动,分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基础+核心+拓展”CAMP专业能力与拓展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成效彰显。

    专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自2011年以来,累计220余人转入统计学类专业;近两年转专业申请人数与接收名额之比均超过8∶1。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国内外名校的认可,考研推免人数不断增加。近三年统计学类专业推免31人,主要去向为国内知名“双一流”高校。读研人数持续增加。近5年,共有300余名应届毕业生继续深造。

    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业素养逐渐提升。2013年以来,统计学类专业学生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累计公开发表论文80多篇。科技竞赛获奖数量大幅增长,共获得各类国家竞赛奖项130余项、省级(A类)竞赛奖项150余项、各类国际竞赛奖项近100项。创新课题立项规模持续扩大,共获批国家创新创业项目19项、省级课题50多项。

    专业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专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统计学科在全国第四轮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进入“A-”序列,并列全国第7位;2009年以来,统计学类专业排名均位居全国前十(邱均平排行榜)、省内之首。打造高层次专业教学队伍。在国家教学团队(统计学)的基础上,引进国家人才2名,培育省部级人才6名。构筑专业教育教学平台高地,获批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一流专业2个,经济统计学专业连续被评为省“十二五”“十三五”优势专业;建立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获批省级创新团队2个。探索教学改革和在线课程创新。获评国家和省一流课程9门,编撰国家规划教材1部,立项省教改项目6项,新增省级在线开放课程7门,出版省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5部;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

    (苏为华 陈钰芬 陈骥 张崇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