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取向。以广播影视类专业为例,实践教学领域还存在学校和企业“供需错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实错配”、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专创错配”等问题。为此,山西传媒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逻辑起点,以“教学做合一”为理论基点的“三平台、六环节”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中心、能力导向,强调各实践环节的相互融通,让专业知识、基础能力在高阶思维、高阶能力培养中起到有效支撑作用。
以模块化理念打造三大实践教学平台
基于广播影视行业产业人才需求,构建“体验+实践+实战”的“专业+创业+产业”三大功能递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其中,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以校内实训室为支撑,通过校企共建覆盖广播影视生产、制作、播出全流程的演播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的全岗位链体验式实训平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校内文化科技园为支撑,通过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建成覆盖品牌创意、影视创意、动漫创意、新媒体创意等企业链的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企业情境的全产业链实践平台。产业实践教学平台以行业企业为支撑,校企共建覆盖创意策划、内容生产、电子信息消费产业链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产业环境的真实生产项目与毕业创作实战平台,拓展学校办学形态和学生实习实训空间。
以系统化思维贯通实践教学六大环节
根据广播影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构建项目驱动、产品导向的“专业认知—课程实训—联合创作—岗位实践—创新创业—毕业实习”六大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认知环节,以岗位核心能力为逻辑起点,按照“纲要信号”的理念抽象出不同广播影视专业类岗位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引导学生高站位把握专业概况。在课程实训环节,重视“专业课程群”所有实训内容的相互关系,构建了课程实训谱系图,便于教师准确把握每门课程实训的生态位。在联合创作及岗位实践环节,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生产情境等“外源”要素对学生的激发,在引导学生巩固与熟练专项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质疑、反思和改进意识。在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建立“意识激发+理论务虚+校内孵化+创业实战”的教育体系,突出教师对学生的有意识激发和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对学生的实践驱动。在毕业实习环节,突出“一般+个性”的实习取向,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发展旨趣和能力水平提前步入未来的生涯轨道。
以集成式举措有效支撑实践教学运行
一是以产品导向理念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以不同的“产品”和“产品群”为教学单元,突出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制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专业培养计划。二是形成不同教师的协作教学机制,积极组建专业导师、创业导师、产业导师“三师合一”的教学团队,从宏观上统筹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阈度、教学交叉阈度。三是以行业产业标准体系为价值导向,结合不同专业内涵、学生基本诉求、学校办学特色等实际情况,对行业产业标准进行“教学转化”。四是以集成式基地建设为核心支撑,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建设产学研创展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产业环境的生产及创业平台。五是以学生能力发展评价为实施保障,基于多元的能力评价理念,开展诊断性、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通过不同阶段学生能力提升幅度,评价教学的实践效果,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模式优化行动锚定逻辑起点。
以类型教育为取向有效解决三个“错配”
一是有效解决了“供需错配”问题。该模式以项目为驱动,将企业的岗位标准转化为专业教学标准,技术标准转化为课程内容,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工作场景转化为教学场景,实现了从产业到教育的转化。二是有效解决了“理实错配”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实施项目教学法,组建项目化学习团队,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有效学习;在教学评价上,强化产品导向的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创新。三是有效解决了“专创错配”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打造“双创”教育的显隐两条主线,既依托显性的专门实践教学平台,直接塑造学生的发现、创造、管理等创业能力,也依托隐性的专业实践平台,将“双创”教育贯穿于专业认知、课程实训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全过程。
(作者覃晓燕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郭卫东系山西传媒学院副校长;江涛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