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政策好,旧村换新貌,出门有学校,村民喜眉梢……”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北8公里处的柏林苑小区是一处扶贫搬迁安居工程,32幢崭新的6层居民楼错落有致。休闲时,这里的村民喜欢用传统的伞头秧歌赞美今天的幸福生活。
临县曾经是山西省最大的深度贫困县,2020年实现了脱贫摘帽。近年来,临县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教育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作用,以基教、职教为“双翼”,努力推动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集团化办学带动农村学校水平提升
“每年有400名左右农民来县城务工,他们最牵挂的就是子女的上学问题。”临县教科局局长陈国民告诉记者,临县近年来通过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县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让更多农村孩子受到良好教育。
2020年9月,临县高级中学附属柏林苑学校投入使用,作为县委、县政府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安居工程配套的九年制学校,与临县高级中学结为初高中协同发展联合体,实行集团化办学。学校现有学生916名,均为9个乡镇的搬迁入住户子女。
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临县高级中学充分发挥本校师资、教学优势,通过集体教研、听课、送课等多种形式,让易地扶贫搬迁的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帮助柏林苑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仅3年时间,该校成为全县“教学工作示范校”,得到驻地村民一致认可。
在临县,这样的搬迁村集中安置点有18处,居住着4万多名搬迁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已逐步成为搬迁村民的全新生活样态,更增强了村民对教育的渴望。
“跨学段、跨区域的集团化办学改革,打通了城乡、学段、校际、地域边界,实现了集团内资源共享,提升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教育力量。”陈国民说,目前,全县已组建初高中教育协同发展联合体2个、联盟校13个、集团校7个,覆盖城乡所有学校。
强化师资打造乡村教育发展生力军
“当孩子做了不合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父母也要不断在学习中成长。”……前不久,临县柏树沟九年制学校家庭教育“智慧课堂”上,“教育的本质”专题讲座引发家长极大兴趣,由于家长提问多,原定1个小时的讲座又延长了半个多小时。
柏树沟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周边乡镇农村,学生家长大多为进城务工人员。该校校长张杰作为吕梁市第一批“特岗教师”,曾在临县5所农村学校任教,深知家长素质、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近年来,柏树沟学校开设家庭教育“智慧课堂”,利用每周末休息时间,组织校内外优秀教师通过视频为学生家长讲授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等知识,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目前,“智慧课堂”已举办30多期,每期参与的家长近千人。
为不断向乡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近年来,临县持续实施国家和省“特岗计划”,每年招聘200名特岗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并将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教师申报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打造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专业教师团队。
同时,临县还为全县教师落实了增量绩效、班主任津贴、免费乘坐城乡公交、免费体检、免费参观县内旅游景点等16项利好政策,极大调动了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撑起乡村振兴“半边天”
俗话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为了让搬迁、返乡村民掌握更多从业技能,临县职业教育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半边天”。
临县白文职业技校是山西省重点职业学校,2016年被吕梁市政府确定为吕梁山护工定点培训学校。学校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强化教学实训、订单培训模式,持续免费为农民开展各类就业培训。
目前,临县白文职业技校母婴护理和养老陪护两大专业已开展培训38期、培训7960人,签约就业4388人,主要就业地包括北京、天津、陕西、太原、吕梁等,就业人员月工资大多在3000元到5000元,最高超过一万元。
为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2020年以来,临县白文职业技校先后培训乡村“致富带头人”、乡村财务人员1000余人次。此外,该校还累计培养了2000余名民间艺术人才,活跃在吕梁各县民间文艺团体,极大丰富了当地农村文化生活。“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已成为今天临县乡村振兴的又一鲜明标志。
陈国民表示,下一步,临县将积极探索与省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路径,加强人才引进,根据全县现有几所职业学校特点,打造特色重点专业,努力为当地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型乡村振兴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