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毕业生王旋和室友离校前,将她们住的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摆放整齐。王旋说:“来的时候宿舍就很干净,想给未来住这间宿舍的学妹一个好环境。”消息甫一传出,就引发舆论热议,公众纷纷称赞她是“中国好学姐”。 每年六月份,是高校毕业生离校的时段。其中,毕业典礼赋予毕业以仪式感和隆重感,还有离校前的聚餐、拍照、做“最后一件小事”等各种毕业纪念活动,让人眼花缭乱,也勾起不少人的青春记忆。而相较于很多明显可见的毕业事项,还有一些看似隐秘实则体现修养的重要事件。新闻中毕业生的离校举动,蕴含着隐秘而重要的感恩之美,让我们感受到细节的力量。 中华民族历来有感恩的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等古训和感恩文化,就是值得传承的行为规范。在当下,强化儒家文化中的感恩美德,很有必要。但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顺风顺水、自我意识强烈,觉得一切所得理所应当,漠视父母亲情、教师恩情与社会责任。因而,引导毕业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对母校的感激,将其化于具体行动之中,无疑是离校前必不可少的实践课。 感恩母校应有自觉性。有学者认为,感恩是由施恩者、善意与善行、受惠者、感恩之情与报答行动四要素组成的循环结构。同时,感恩存在一定的伦理困境,即在感恩的自觉性和被强迫之间存在矛盾,因为不平等和强求的感恩会造成异化。大学生对于母校的感恩,必须出于内心、源于真情,这就要求毕业生要自觉对母校怀有感恩之心,发掘身边值得感恩的人、值得感怀的事,做到有恩必报,从而让毕业季里的校园充满温情。 感恩母校应体现于行动中。“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感恩诉诸的不是感恩理论,而是直接体验。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方能避免感恩沦为空谈。大学毕业生对于母校的感恩应落实到行动中,以文明举动向母校的教育提供反馈,表达感激之情,不论行动早晚,都有价值。在劳动教育广受重视的情况下,通过感恩实践活动,贴近实际生活表达对于母校的感恩,是富有时代内涵的有效渠道。 感恩母校应体现于细节与小事上。在大学毕业季,各种对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表达感谢的活动并不少见。但除了传统的活动形式外,做一些小事同样能达到感恩母校的效果。新闻中王同学和室友的举动之所以受到赞誉,就是因为她们做了不起眼的小事,是一种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最终达到了较好的社会舆论效果。其实,大学生在毕业季要感谢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如实验室人员、食堂师傅和宿舍楼管,疫情期间辛勤工作的保安、志愿者等。他们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为广大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与生活保障,贡献不可忽略。毕业生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一种感恩之举。 愿大学毕业生们多一些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并将这种感激化为行动,体现在细节和小事中。于高校而言,感恩教育亦是需要长久探索的实践课题。 (作者系浙江省青少年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