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流媒体报道学校定向士官育人成果 |
|
学校在四川省首届定向士官军政素质比武中获得佳绩 |
2012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为空军、海军和武警部队培养优秀的战机“全科医生”,累计为部队输送2628人,成为部队机务人才优质供给方,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效应,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一路走来,学校牢牢把握准确的战略定位,围绕定向士官培养目标,主动创新、精准实施培养策略,构建“两线融合、三维递进、四方协同”定向士官军政素质培养模式。历经十年的探索实践,定向士官生军政素质培养在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培养资源、培养协同、培养时域等方面都实现了阶段性跨越式转变,取得了丰硕成果。
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
问题是科学的起始点,也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直面定向士官军政素质培养中存在的设定军政素质培养标准及融合培养、构建健全军政素质培养体系、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合力育人等难题,认真梳理问题清单,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开启定向士官军政素质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坚持目标导向:精准施策是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建立军政素质“两线融合”培养标准,破解地方院校设定军政素质培养标准及融合培养的难题。
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聚焦定向士官生身份转变的关键——军政素质培养,建立军事素质线“五能力”培养标准和政治素质线“五素养”培养标准。
在军事素质线,提取“能打胜仗”的能力素质要求,确定“军事技能过硬”的培养目标,建立基于军事理论、内务、队列、体能、军事技能“五能力”的军事素质培养标准,具体包括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内务设置标准、三项特色科目等12项技能标准。
在政治素质线,提取“听党指挥”的思想素质要求,确定“思想政治坚定”的培养目标,建立基于政治、道德、纪律、学习、情感“五素养”的政治素质培养标准,具体包括爱国、忠诚、诚信、责任等20种意识的培养标准。
“两线融合”培养将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交叉融合,实现军事技能、思想政治与部队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构建军政素质“三维递进”培养体系,破解地方院校构建健全的军政素质培养体系的难题。
构建军政知识全链条贯穿体系。系统设计富有“军味”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把军政知识贯穿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新增“人民军队导论”等7门军政理论课程,改革“士官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等2门公共基础课程,开发融入军政元素的“航空发动机原理与结构”等10门专业课,融入政治素质的“五素养”要求,夯实政治素质基础,实现军政知识的全链条贯穿。
构建军政技能全过程锤炼体系。比照部队运行管理模式,融入军事素质的“五能力”要求,把军政技能锤炼纳入教育训练全过程。校内按军事化管理要求落实“一日生活”制度,校外开展假期自训、“四会”能力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衔接,课内实施“基础体能+军事共同科目”日常训练,课外开展年度“体能、队列、内务”比武、“五小练兵”、任职实践等,实现军政技能的全过程锤炼。
构建军政素养全方位浸润体系。以军政素养养成为驱动,使定向士官自觉提升军政素质,形成独具特色的浸润培养体系。搭建“机关+学员队”五层级管理体系,构建学习、训练、管理、生活“四个秩序”,培育“四爱一献身”精神,举办“士官生讲坛”和“成航大讲堂”,举行新学员授衔等“五项仪式”;建设寝室、网络空间等“六室”文化,庆祝建军节、入伍日等“七个节日”,实现军政素养的全方位浸润。
——形成军政素质“四方协同”培养机制,破解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并转化为培养军政素质教学资源的难题。
建立军校协同机制。与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等部队指导机构建立共建机制,在培养方案研讨、职业规划教育等节点开展“五能力”培养。强化军校协同育人,定期与机构就定向士官专业的军政素质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军政训练等方面进行研讨,通过联教联训共同培育学生。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联动机制,紧密结合部队改革要求修订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效。
建立校企协同机制。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军工企业联合成立航空职业教育集团,并打造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挖掘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及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空军5719工厂等航空企业的文化精神,将“航空报国、追求卓越”的价值观融入定向士官军政素质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在参观见学、顶岗实习、专家讲座中增强“五素养”。深入推进共同实施军政素质培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配置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和共同管理学生的“双主体、五共同”校企协同育人。
建立校内协同机制。构建顶层主导、校内协同、内外互动的育人机制。建立定向士官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重大问题的研究部署、跟踪督促和协调落实。完善管理机制,出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定向培养士官工作的实施意见》等6个政策支撑文件和20余个实施细则,并汇编形成《士官生手册》,协同校内有关部门和教学单位做实做细日常工作,在定向士官淘汰增补、个人与集体表彰奖惩等方面进行标准量化和结果考核。
建立家校协同机制。探索和丰富家校合育有效途径,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健全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的家校联系制度,实现家校联系多元化、即时化、新颖化。针对家校信息不对称、学校管理动态家长不能及时掌握等问题,以新媒体平台矩阵为重点,建立8000余名家长、师生参与的20个家校群,开展“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共育工作,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军政素质培养方案和实施步骤,带动学生更好地成长。此外,以时间轴为重点,结合各时间节点设计校内观摩交流和校外实践锻炼等育人工作,做好家校合力育人。
建立“四方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军企校家四方整合资源,搭建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院校教师、部队教员、企业专家、学生家长”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立体育人网络,为定向士官提供不同空间、时域、场景的锤炼平台,形成了地方院校与军队、企业、家庭互动、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格局,为培养一流士官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高度契合新时代职教改革和军民融合要求。
一项项改革创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定向士官军政素质培养体系,并产生同频共振的实际效果,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迸发澎湃活力。
坚持成果导向:人才是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效
——优秀人才堪当大任。
学校坚持成果导向培养人才,在校士官生军政素质不断提升,部队“人才库”作用持续增强。2021年,学校在四川省首届定向士官军政素质比武竞赛中获得团体总冠军,文鹏等获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辩论赛一等奖,王堉海等300余人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抢险救灾、西昌森林火灾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士官生成为全校学生思想觉悟、严谨行为、勤勉学习、强健体魄的标杆。毕业士官生入伍后军政素质考核优秀率达51%,立功受奖比例高达30%,大部分服役于辽宁舰、歼-20等国之重器的地勤、空勤岗位,有力支撑了军事航空装备全生命保障体系,有效提升了战机返场维护、放飞效率,加速推进航空装备无人化、数字化升级。
——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发挥院校“智力库”作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研究。近3年,开展定向士官军政素质培养教改研究10项,其中“航空类专业定向直招士官‘两融合 两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5项课题被列为国家、四川省教改重点课题、职业教育重大项目和四川省精品思想政治项目;定向士官“航空发动机原理与结构”等2门课程入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从2012年2个专业2个军种、年招生68人逐步拓展到与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等5个军队单位深度融合,再到2021年面向空军、海军、武警三大军(警)种开展无人机应用技术等6个专业的定向士官培养,年招生计划增加至700人。目前,在校定向士官生2100余人,规模效应进一步增强,形成了“示范区”培养格局。
“两线融合、三维递进、四方协同”军政素质培养模式,得到有关军兵种的关注,学校在全国定向培养士官军地联席会议上先后5次作主题交流推广,培养模式获四川省2021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38家媒体报道,50余所军地院校到校交流学习。未来,学校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服务国防、军民融合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熊熙 任丹 梁潘 王洲伟 蒋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