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7日 星期五
“大作业”变革助推“双减”落地
李建飞

    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坚持学生立场、学为中心和技术赋能,以“大作业”变革为支点,积极探索减负提质的校本创新实践路径,促进深度学习在课堂内外的真实发生,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对于当前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学校分析认为,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重量轻质,停留在作业减量的“外围战”较多,聚焦作业质量和学习效能的“攻坚战”较少;二是重外轻内,关注课外作业的较多,关注课内作业的较少,关注教学全过程的更少;三是视野狭窄,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老套路,缺乏“跳出作业看作业”的勇气和智慧。

    为了破解这些问题,学校把课外作业与课前预习、课内学习统整起来,把作业与备课、上课、辅导、考试等常规环节联动起来,把“作业减负”与“五育并举”融合起来,打造“大作业平台”,打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推动作业回归有效的教与学,作业成为教师精心准备送给学生的“礼物”。

    丰富作业内涵,优化作业设计

    学校对作业重新定义,提出“大作业”的概念。所谓“大作业”指的是学生在课内与课外进行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它包括课内与课外作业,课内作业分为课前预习型、课中任务型、课后诊断型作业,课外作业分为学科作业、自主作业和个性化作业三类。学校从备课、教研、规范入手,引导教师从“量、质、形”三个维度优化作业设计,构建高质量作业体系:围绕学情,设置目标,精准设计预习型作业;围绕问题,利用活动,精准设计任务型作业;围绕目标,借力数据,精准设计诊断型作业。同时,学校强化“精编精选、分层先做、纠错面批”的课外作业规范,引导教师精研题目,留给学生少而精的学科作业;推行“学生申报、班级表决、教师确认、动态调整”的自主作业制度,鼓励教师设计口头型、口袋型、实践型等个性化作业。

    技术赋能课堂,提升作业实效

    学校以“赋能、提质、增效”为目标,全力推进基于大数据精准教学的常态课堂改进行动,形成“一单三环六要素”的课堂新样式。“一单”指的是“学习单(导学案)”,即“大作业”的具体呈现形式;“三环”是指课前预学、课中共学和课后延学三个环节,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六要素”是指目标、问题、活动、技术、检测、评价六大关键行为要素,指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学校引导教师明晰课前、课中、课后智能应用场景,利用智能2.0学习平台,把课前预习型作业、课中任务型作业、课后诊断型作业和课外作业有效整合、有机融入。课前将预习作业以学习单等形式推送给学生,课中利用任务型作业组织学习活动,课后用诊断型作业进行检测反馈,并利用大数据精准布置课外作业,从而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能,促进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学习。

    重构教学常规,强化作业管理

    学校以“一单三环六要素”为主线,制定学校教师教学新常规,明确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辅导五环节的规范和底线,建立期中、期末教学常规(备课、作业)视导、自查、评优、反馈、展示、免检六方面的制度,引导教师备好良心课、上好常态课、研好作业课,以学习单、导学案、课堂观察量表为载体,推动备课、作业等常规要求落实落细。学校制定《教学常规教师自查表》,引导教师自我评价、自觉提升;从严控制考试次数,强化“考试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为考试服务”的意识;完善课外资料征订审批制度,倒逼教师着力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和有效作业研究;倡导课后补偿性个别辅导和作业面批。学校在各个班级设立作业协调员,在各教室设置作业公示栏,在各班级每个小组设立学科代表,课程教学处定期座谈、检查、反馈,确保各门学科课外作业适量、均衡,适合学生学习能力。

    抓实学习习惯,提高作业兴趣

    学校根据九年一贯制的实际,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制定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在初中和小学高年段,提出“课前重预习”“课后勤复习”“先复习后作业”“自己再留作业”等习惯要求;在低年段提出“专注”“独立”“动脑”“整理”等习惯要求。学校把自主学习习惯养成作为学校主抓的四大常规之一,并把预习、复习等环节纳入导学案和学习单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教师关注分数背后的习惯、思维、兴趣的培养。建立作业评价激励机制,开展学生作业之星、优秀作业展示和假期“特别作业”评优活动。学校实施“三全三化一品牌”德育创新行动,不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和自主的习惯,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为保障“大作业”视域下“作业减负”校本创新实践取得实效,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如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师成长,建立了由2个省市级课题、6个区级课题、14个子课题组成的课题网;创新“四题五化一重点”研修范式,开展有效作业研修活动,以常态课堂改进为重点,以问题、主题、课题、专题为线索,推动教学常规规范化、听课评课常态化、教学问题教研化、教研主题科研化、校本培训专题化。同时学校建立教师上班弹性制、调休制、人文假等制度,开展集体生日等暖心服务,创设办公、运动、人际等舒心环境,减缓教师的压力。

    在“大作业”改革的校本创新实践中,学校深切地感受到“双减”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需要学校通盘考虑、系统谋划。首先,要有大视野。树立“大作业”理念,站在比分数更高的层面,放眼教学常规全过程,建设高质量作业体系。其次,要有大手笔。“作业减负”关键在于打好提质增效的组合拳,其底线在常规,重心在课堂,基础在课程,保障在教师。再其次,要有大格局。遵循教育常识和教育规律,摒弃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心态,立足校情、持续优化,建构常态化的“作业减负”长效机制。

    “大作业”视域下作业减负的成效逐渐显现。学校统计数据表明,各学科课外作业总量下降,整体压力适中,学生的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学生预习能力、自主学习、及时复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家长对常态课堂、作业管理、课后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升。教师从课前“备作业”到课中“上作业”、课后“改作业”再到课外“研作业”,实现了学情在教学常规各环节的良性循环,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有所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明显增强。

    (作者系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