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隔绝的“孤岛效应”?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研究,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学校高标定位、高质谋划、高位推进,依托“一个中心、两类基地、三类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123工程”建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了专业全覆盖、课程全覆盖、教职员工全覆盖,形成了“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搭建“一个中心”
构筑育人“新高地”
着力夯基垒台。学校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组建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团队,印发《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方案》,加强对课程思政的规划设计与研究。每个院部还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小组,系统落实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
着力锻造师资。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打造一支“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和育人互促”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主力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校依托课程中心,实施教师“结对工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每个学院派驻1—2名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共同开展课程思政研究,确保各类课程中思政元素设置的科学性及教学内容的正确价值导向,真正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思政教育新业态。
打造“两类基地”
架设育才“立交桥”
着力根植红色基因。学校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公共基础课程设计相结合,构建了内容丰富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兴建海棠园,以周恩来邓颖超双人塑像为载体开展景观育人。学校创建“周恩来班”,将伟人楷模风范作为立心铸魂、教书育人的底色。学校还组织“云游”海棠园活动,与西藏日喀则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共同传承弘扬伟人楷模风范,汲取信仰力量,该活动入选江苏省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优秀案例。
着力涵养工匠精神。近年来,学校遵循“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办学理念,积极联合中国联通(淮安)、立讯电子科技(昆山)、鹏鼎控股、淮安软件园等十余家企业及淮安市美术馆,联合建立了职业素养实践基地和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渗透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素养,以工匠精神培育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实施“三类课程”
铸就育才“孵化器”
着力通识类课程教学设计。一是优化思想政治类课程体系。坚持“以文化人”,深挖课程内涵,融入淮安地方文化,培育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构建了“立志、明德、增信、尚行”课程体系。学校积极探索“课堂+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育人模式,形成了以课堂为主阵地、网络为主渠道、实践为主体验的“三位一体”教学方式。二是优化公共基础类课程体系。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类课程教学,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创业观。
着力专业教学课程思政改革。学校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思政实施的要求,系统设计课程思政体系,研讨制定《专业“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方案》。目前,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6个、示范课程50多门,开展课程思政专项研究20多项。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认定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
着力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创新。学校密切了解学生需求,使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贯穿实验、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世界和事物的本质,促使学生提升感悟、锻炼成长。学校依托企业课程思政实践基地,让学生提前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实践,在毕业后具备更好的职业岗位胜任力。
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123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下一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将凝心聚力,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裔大陆)
|